昨天下午,第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論壇在滬舉行,第2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特殊貢獻獎獲得者、著名藝術家焦晃作為主講嘉賓登壇演講。焦晃認為,戲劇應傳遞更多的文化信息,舞臺上不應只有插科打諢;小劇場戲劇可以搞,但臺上不能只有小劇場戲劇,更不能只有結婚離婚這點事。
在焦晃看來,戲劇是人們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它感召人們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世界,從而去掉人的盲目性,增強人的自覺性。因此,對戲劇,我們要格外珍視。而演出戲劇的劇院是神圣的。我們應把劇院看作一個城市文化品格的窗口和載體。
作為一名優秀的表演藝術家,焦晃總是“不安本分”,除了演戲,還常常“插手”編劇、導演的工作,有時甚至兼任編劇和導演。焦晃說:“確實,我演過的戲,自己幾乎都改過劇本。劇本并非一般的文章,它是組織動作的結構。如果原先的劇本不能推進戲劇動作,我就想把它改一改。”
有人問,“插手”改劇本、當導演,是為了掙一份演員之外的收入嗎?焦晃連連擺手:“排戲時,我一分鐘都沒想過掙錢的事,演戲本身就是讓人高興的事。”在焦晃看來,塑造人物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從中產生的喜悅,不是掙錢等其他事情所能替代的。優秀的演員,一輩子都沒有太平日子過——在塑造不同人物的過程中,他們總在研究新的課題,總在為難自己。而解決了困難和課題有了答案之后,從中獲得的喜悅又是那么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