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全息黃梅戲舞臺劇《牛郎織女》脫胎于由嚴鳳英主演、在上世紀50年代曾轟動一時的同名電影。新版《牛郎織女》在劇情上沒有對老版做顛覆或是解構,在故事結構、敘述視角、音樂唱腔上遵從電影版: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和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基本保留,在華美炫目的舞美呈現下,依然是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頌揚、對人間真情的向往與堅守、對家園的愛戀與不舍。這樣做或許不僅僅是向經典致敬、讓老一代黃梅戲藝術家和觀眾群認可——現代觀眾在生活節奏和審美方式上雖發生巨變,但長期以來積淀于心靈深處的某些心理認同沒有變——基于儒家文化的對親情、家庭、鄉鄰關系的重視,對仁義、盟約的遵從與信守,或許正能與普通觀眾在情感與思想上產生共鳴,讓人們在觀劇的同時回歸傳統,反思當下。
新版《牛郎織女》的舞美是本劇的最大創新,大量3D技術的運用讓舞臺變成了以假亂真的“實景”演出,這對于習慣于視頻圖像和3D技術的年輕觀眾無疑極富吸引力——毋庸置疑,傳統戲曲舞臺呈現的抽象性、虛擬性有其獨特的審美特質,但當下年輕受眾的娛樂欣賞習慣使他們一般不會靜坐“聽戲”,在沒有一定欣賞基礎的前提下,更不會在欣賞戲曲唱腔的同時來發揮想象,進行再創造。而通過炫酷的技術呈現方式,吸引更多人走入劇場“看戲”,在感受新技術帶來的視覺、心理沖擊的同時,去了解戲曲,從而培養可能的新觀眾群,無疑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嘗試。
當然,技術與藝術的辯證關系值得深思: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于戲劇舞臺表現形式的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可能,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藝術服務的同時,也可能會導致景、情割裂或喧賓奪主,從而損害藝術。對于戲曲藝術本身的發展而言,技術應是提升和傳播藝術的保障,不能為技術而技術,否則,舞臺就是沒有藝術靈魂的高科技展臺,應該在以技術為保證的前提下,努力追求藝術。令人欣慰的是,新版《牛郎織女》在這一點上做得很成功。首先,3D手段是基于《牛郎織女》一劇的特點,神話故事可以為3D的運用提供想象與創造的無限空間;其次,其使用技術的宗旨在于最大化地提升舞臺藝術的觀賞性;而在舞美和表演之間的過渡、銜接上,此劇的處理也比較自然、緊湊。
總之,創新是繁榮和發展戲曲藝術的動力,是戲曲生存與發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藝術自身發展的需要。3D全息黃梅戲舞臺劇《牛郎織女》的演出,為打通傳統與現代、經典與時尚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嶄新的舞臺呈現可能會讓傳統的黃梅戲有更開闊的市場、更多的年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