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需大力扶持公益文化事業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在對相關數據進行細致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需加大文化投入,扶持公益文化事業。
陳平分析,在2013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中,教育投入是4132億元,而文化體育和傳媒只有540億元,同期增幅都是9.3%,但基數不一樣。由于文化投入的基數較小,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5年之后文化投入與教育投入的差距將會越拉越大。“以世界知名大劇院為例,政府補貼多在40%以上。法國巴黎歌劇院為40%至66%,悉尼歌劇院是60%,國家大劇院每年只有25%,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目前我國的文化投入還遠遠不能與這些國家相比。”陳平說,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發展,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必須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文化投入正逢其時,尤其是公益文化事業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此外,建議國家對社會贊助藝術機構、博物館、圖書館等給予免稅政策,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為藝術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林文增:投入不足制約精品歌劇制作
2013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中,文化體育與傳媒投入540億元,增幅為9.3%。數據顯示,2012年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494.68億元,增長了18.9%。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就此算了一筆賬:從國家院團來看,財政撥給一個劇目的創作費是200萬元左右,但現在打造一部新劇,僅舞美、燈光、音樂等項目就要花去100多萬元,這個經費遠遠不夠。“很多人問為什么這幾年沒有像《江姐》、《洪湖赤衛隊》那樣的精品歌劇出現,投入不夠是一個重要原因。2011年我們創作歌劇《紅河谷》,在節約一切開支的情況下成本還是超過了500萬元,劇院自行承擔了300多萬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靠跑演出創收來補貼真正的藝術創作,這無疑會影響藝術的長遠發展。”林文增說。
吳玉霞:要提升中國藝術節國際影響力
近些年,國內的藝術節發展形勢不錯,但是國際影響力還有待提升,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琵琶演奏家吳玉霞建議從4個方面提升藝術節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1.加大藝術節宣傳力度,用好平臺、暢通信息,引起媒體的重視與傳播是泱泱大國應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理念。培養高素質、高水準的評論家,建立懂藝術、講真話、說實話的評價體系,激發創作靈感,豐富群眾生活,引導更多的民眾參與其中。
2.繼續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面向社會、服務群眾”為理念,建立財政撥款、社會贊助與經營收入相結合的多元籌資機制,通過冠名、廣告、專有權轉讓、經營權拍賣、門票收入、社會支撐等方式擴大營銷渠道。
3.提升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向世界開放,吸引更多外來游客、優秀劇目“走進中國”“走近中國”。以舞臺藝術的展演和交流為紐帶,將國外優秀藝術作品“引進來”,從而促進中國藝術作品和藝術節“走出去”,接受國際文化藝術市場的檢驗。
4.尊重知識、激發產業。將藝術作品中受歡迎的專有標識、圖形、人物造型、吉祥物、徽標等無形資源以及具有紀念、開發意義和市場競爭力的物品轉為特許產品并形成產業鏈,是達到文化、經濟雙贏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通過招標、買斷、競拍、轉讓相應權益等途徑,包括制定藝術節捐贈贊助活動相關優惠政策、豐富旅游資源吸引外來游客,廣泛吸納社會各類資金拓展運營模式。(蘇丹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