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武神》劇照。
從業者都心知肚明,無論規模大小,經營劇院都不是賺錢的行當。法國的劇場之所以呈現出蓬勃生機,歌劇、戲劇、芭蕾舞、交響樂等經典的舞臺藝術之所以盛行不衰,與其說是利益驅使,不如說是幾百年的文化傳統以及融進法國人骨血里的審美價值起到了奠基石一般的作用。
和年預算1億歐元的巴黎歌劇院相比,位于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大區的雷恩歌劇院每年的經費預算只有微薄的350萬歐元。兩者差距如此巨大,讓人不免擔心后者隨時可能被前者擠占市場份額,面臨倒閉窘況。然而,在法國百花齊放的藝術市場和燦若繁星的專業劇院中,“巨無霸”和“小人國”不僅和平共處,而且優勢互補,互為倚重——遍布法國各地的小型劇院頑強經營,推陳出新,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對高雅藝術富有鑒賞力和深厚感情的潛在觀眾群和忠實擁躉,才能讓大型劇院有人氣爆棚的基礎。
在巴黎、維也納、羅馬……歐洲擁有眾多世界頂級的大劇院,除了地標性的建筑外觀、美輪美奐的內部裝潢、可容納一兩千觀眾的超大容量、完備的舞臺設施和頂級的音響效果,還擁有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成就以及顯赫的聲望。在這樣的劇院里,觀眾一不小心就會產生時空交錯之感,仿佛隨時可在天鵝絨幕布轉角處與理查德·瓦格納、古斯塔夫·馬勒、喬治·比才等音樂巨匠不期而遇。為保證上座率,大劇院通常會選擇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著名藝術家或團體進行合作,演出的歌劇、舞劇、交響樂等也大多為經典名作。
以上這些因素保證了大劇院的票房號召力,但觀眾在現場是否能如預期一樣獲得最好的感官體驗呢?《費加羅報》專欄作家克里斯蒂安·邁爾蘭寫道:“相對于如今很盛行的大劇院,觀眾在人性化的小劇院里能更好地感受藝術感染力和音樂表現力,更能享受到身臨其境的快感?!薄霸诖髣≡赫龔d中間的座位往后,觀眾會對舞臺有明顯的距離感?!贝送?,經典保留劇目或曲目被反復搬上舞臺輪流巡演,也難免讓演出團體審美疲勞,雖然技巧日益嫻熟,卻少了些許令人熱血澎湃的激情。拋開觀眾感受不談,“船大難調頭”的問題則是大劇院無法掩飾的硬傷。臃腫的機構和陳舊的經驗使大型劇院經營偏于謹慎保守,鮮有創新之舉。
面對大劇院的明顯優勢,小劇院不得不另辟蹊徑。依托靈活的運作模式、較少的成本投入再加上藝術創作的大膽創新和執著熱情,小劇院“四兩撥千斤”,在夾縫中求生存,實現了口碑和票房雙贏。
以雷恩歌劇院為例,這座建于1836年的歌劇院只有642個座位,是法國最小的歌劇院之一。就是這樣一個專攻古典藝術的劇院,坐落在只有20多萬人口的小省會城市,上座率卻常年接近100%。
2月初,雷恩歌劇院推出了瓦格納著名的三幕歌劇《女武神》。指揮的名氣不甚響亮,合作的樂團是布列塔尼交響樂團,一周演出4場。該劇1月剛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著名的五月歌劇院落幕,指揮是赫赫有名的大師祖賓·梅塔,6月即將被巴黎巴士底歌劇院搬上舞臺,擔綱伴奏的是法國最好的交響樂團之一——巴黎歌劇院交響樂團。因此,有媒體戲稱雷恩歌劇院像一只“為了和牛一樣大而吹破肚皮的青蛙”,很多人質疑瓦格納的鴻篇巨作能否被小劇院成功演繹。事實證明,盡管瓦格納的作品并非布列塔尼交響樂團駕輕就熟的題材,但正因如此,樂團、指揮、歌唱家毫無保留地投入,飽滿的情緒表達和震撼的藝術表現力掩蓋了技巧上可能出現的瑕疵。
雷恩歌劇院的嘗試取得了成功,而在法國版圖上星羅棋布的小劇院里,類似的探索每天都在進行。從業者都心知肚明,無論規模大小,經營劇院都不是賺錢的行當。法國的劇場之所以呈現出蓬勃生機,歌劇、戲劇、芭蕾舞、交響樂等經典的舞臺藝術之所以盛行不衰,與其說是利益驅使,不如說是幾百年的文化傳統以及融進法國人骨血里的審美價值起到了奠基石一般的作用。可以想象,即使在法國最偏遠的鄉間,也有許許多多為藝術癡迷而懷揣夢想的少年;即使一個彈丸般的小鎮,也堅守著自己引以為傲的文化設施以豐富本地人的生活,為未來的多明戈或卡拉揚提供嶄露頭角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