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在首都劇場上演的以色列經典話劇《旅人》,被誤譯為了《手提箱包裝工》,由此可見中國人對以色列文化的陌生。
“世界上人均觀看戲劇場次最多的國家是哪里?”答案是,以色列。一個面積跟北京市差不多大小的小國,戲劇的歷史卻比國家的歷史還要長。
“希伯來人希望在舞臺上看到自己,看到他人。這也許是因為,以色列國家非常小,世界上只有700萬人講希伯來語。”以色列最著名的劇團——卡梅爾劇院的院長諾姆·塞梅爾說:政府下大力氣推廣戲劇,哪怕生活在以色列最北端偏遠地區的人也能看到戲劇。年輕人在軍營服兵役的時候也能看到。”正是因為有著這樣深厚的戲劇文化,以色列這些年來中國演出的戲劇雖然只有區區幾部,卻部部都讓人驚艷。
以色列最著名的卡梅爾劇院的經典劇目《安魂曲》自2004年來華演出引起巨大轟動之后,連續被三次邀請到中國,成為中國戲劇人朝圣般觀看的劇目。作為“以色列良心”的以色列最偉大的劇作家、導演哈諾奇·列文生前最后一部親自撰寫并執導的戲劇,改編自契訶夫三部短篇小說的《安魂曲》用如同童話寓言般夢幻的色彩,傳遞著對生命、死亡、苦難、絕望的悲憫與尊重。
今年以色列卡梅爾劇院帶來的是另一部同樣出自哈諾奇·列文筆下、在以色列連演幾十年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旅人》。很可惜這部作品被搬到中國舞臺上演時,誤將劇名錯譯成了《手提箱包裝工》。該劇中文翻譯、特拉維夫大學教授張平第一時間就發微博聲明:“話劇的題目是《旅人》,不是《手提箱包裝工》!!!希伯來文原文是‘收拾行李的人’,指的是出門旅行前收拾行李,而不是一個工種!!”對于所有看過這部作品的人來說,用“羈旅人生”來形容這部戲再好不過。劇中所有的人都平凡普通就如生活在我們身邊,這些生命的過客們拎著各色各樣的旅行箱,不斷面對人生中的孤獨、離別、疾病、死亡……殘酷且絕望的現實,被精辟且詩意的表達著,即便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也都是黑色的,讓人笑著笑著,就流出了心酸的眼淚。
作為以色列戲劇的代表,卡梅爾劇院的演出從來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商演僅占其中一小部分。劇院所有人都有著一致的藝術理念,就是用自己民族的語言希伯來語演出,用本土作家創作與社會價值相關的劇本。
另外一個連續兩年來華演出并一鳴驚人的以色列蓋謝爾劇院,有著更為獨特的身份。這座由莫斯科著名舞臺劇導演葉甫根尼·阿爾耶帶領一群俄羅斯演員移民以色列后于1991年創立的劇團,名字意為“一座橋”,也一直是以色列與俄羅斯的交流橋梁,被譽為“以色列戲劇的俄羅斯奇跡”。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由移民組成并長久運營的劇院,也是唯一一個同時用三種語言進行排練的劇團,演員們都能熟練地使用希伯來語、俄語這兩種語言演繹臺詞,2011年,蓋謝爾劇院受邀到北京演出的根據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猶太小說家艾薩克·辛格的小說改編的《敵人,一個愛情故事》,就特別能體現猶太移民文化中的流亡、漂泊,那種靈魂的孤獨與情感的欲望交織出的心火,被攝影鏡頭快門般的舞臺語言和電影蒙太奇般的剪接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久久不能釋懷。今年蓋謝爾劇院帶來的是一部風格截然不同的現代版《唐璜》。在這出“狂熱的”、“性感的”、“無所畏懼的”諷刺喜劇里,能看到他們對這部莫里哀名著以及這個經典的花花公子獨特、自由、非凡的詮釋與解讀。作品深刻卻又富有娛樂性,情欲與靈魂的沖突表現得恰到好處,演員的表演也收放自如,極為迷人。
從這兩家以色列劇院的四部作品,我們便能夠初窺到以色列獨特的文化并為其深深震撼,這源自于它們始終不遺余力的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并對永恒的終極問題不斷思考和表達。在一篇探討以色列制度、經濟與科技的文章《以色列,創業的國度》中,我們也能找到以色列文化的根基:“以色列的成就,是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的,一是愛人,也就是從心里面對人重視。二是文化,懷疑和爭辯是猶太文明的特征,也是今天以色列的特征。”而正是這種基于對生命和人最大尊重基礎上的深刻的懷疑與爭辯,讓這個面積不大的國家,擁有著非同尋常的胸懷與深度;也讓我們這個幅員遼闊、歷史沉重,卻經常選擇用膚淺的娛樂或教化來逃避或粉飾現實的大國,感到差距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