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院團 63名演員角逐梨園盟主———
37位青春面孔和著融合了戲曲元素的電子音樂,身著盛裝華服依次走上漢白玉欄桿裝點的T型舞臺——前年9月國家體育館的那場見證8個行當10大擂主產生的“國粹盛典”,讓“京劇新勢力”第一次成為公眾熱詞。前天,“第二屆青年京劇演員(北京)擂臺邀請賽”在長安大戲院啟動,3月15日至4月10日,全國17家院團的63名演員將以33臺大戲角逐11個行當的擂主寶座。
打破京津滬壟斷
偏遠地區堅守者京城首秀
從第一屆擂臺賽的全國10家院團,37位梨園新秀以25臺演出參賽,到本次比賽擴大為全國17家院團、63名演員以33臺演出展開角逐,參賽院團及演員數量都遠超上屆。據悉,在前期遴選階段,共有來自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湖北省京劇院、山東省京劇院、沈陽京劇院、云南京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大連京劇院、黑龍江省京劇院、福建京劇院、青島京劇院、貴州省京劇團、河北省京劇院、寧夏演藝集團京劇院、臺北新劇團、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臺灣國光劇團、北京京劇院等17家院團的140名演員報名,評委會依據上報視頻最終確定63名演員赴京(含臺灣地區4名演員展演),其中包括國家級重點院團8家,臺灣地區院團3家,省級重點院團6家。
兩年前的比賽讓多年來被京津滬壟斷的京劇界見識了偏遠地區選手的實力,他們雖然演出實踐機會不多,但卻執著地堅守著國粹藝術的陣地。福建京劇院的張召君,云南京劇院的朱福、李靜等都讓人眼前一亮。這一次,來自絕少晉京演出的寧夏演藝集團京劇院、貴州省京劇院的選手將首次登臺亮相,他們中的很多人小小年紀便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主演,傳承著當地并不旺盛的京劇薪火。寧夏演藝集團京劇院副院長王皓稱:“寧夏隸屬于老少邊窮地區,在京劇演出市場不景氣的現實中,還有一些年輕人依然堅守,這種可貴的境界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并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擂臺擺至基層 地方評委將隨選手進京
如果說上一屆比賽雄踞梅蘭芳大劇院,讓京城鐵桿戲迷在一個劇場便能欣賞不同流派、不同行當的多出經典大戲,那么此次擂臺賽將延續北京京劇院年初啟動的“送大戲下基層”戰略,除傳統戲曲陣地長安大戲院外,擂臺賽還將同時在大興影劇院擺擂。據承辦方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杰介紹:“3月15日,擂臺邀請賽將在大興開幕,在半個多月的時間里,將有16場演出在大興影劇院登臺。大興區文化委員會將作為支持單位與我們保底分成,同時承擔市場運作的責任。”為了促成公益與市場的互動,也為了 給演員減輕上座率的壓力,此次擂臺賽在比賽規則中去掉了票房成績,而北京京劇院將嘗試主題演出的市場運營模式,以冠名、包場等多種形式拓展票務營銷,而主題專場優惠票也將隨之降至5折,真正惠及百姓。
在賽制上,擂臺賽的評委將依舊由專家評委以及觀眾評委構成,但較之上屆評委的組成將更加人性化。其中由100人組成的專家評委,包括了知名藝術家、戲曲評論家和新聞媒體代表,每場將抽取10名,根據參賽選手的劇目、行當及參賽劇目分別進行點評。而200名觀眾評委,則由北京知名票房、票社構成,每場演出由一家知名票房、票社負責。每場設定15名觀眾評委對參賽選手的基本功、人物刻畫以及綜合素質進行打分。值得一提的是,外地參賽選手可帶專家評委1名、觀眾評委2名(其中1名為戲迷票友、1名為當地媒體記者)赴京。李恩杰說:“這既是對評委工作的一種監督,也便于地方選手及院團了解評委的工作流程和給予演員的評價。”
頒獎典禮不遜時尚盛典
將是與付出相匹配的至高禮遇
在此次擂臺賽的啟動儀式上,上一屆比賽分別獲得老生、青衣、花旦、老旦4個行當的5名擂主張建峰、張馨月、竇曉璇、常秋月、翟墨聯袂登臺演唱了戲曲名段串燒《行云流水》。其中梅派青衣竇曉璇是在前年參加擂臺賽奪得擂主稱號的基礎上,去年一鼓作氣拿下了央視“青京賽”青衣組金獎第一名。在李恩杰看來:“‘擂臺賽’和‘青京賽’從比賽形式上看,一個是演大戲、一個是精華展示,但從深層次來說,‘擂臺賽’對于青年演員其實是在為‘青京賽’做準備,一個是基礎、一個是檢驗,一個是積累、一個是標志,一個演員的成長不能光靠折子,有大戲才能有底氣。”
在很多青年演員的心中,上一屆比賽的頒獎典禮不遜于任何一個時尚盛典,炫麗舞臺、青春面龐、名家助陣讓這些遠離公眾視野的傳統藝術堅守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為了給傳統藝術的堅守者與其付出相匹配的社會認同,今年擂臺賽的頒獎典禮將與北京電視臺衛視中心合作,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之中,將于5月16日在BTV大劇院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