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崩 栋嗾选返某~回蕩在北京長安大戲院內,發人深省。上海昆劇團創排的《班昭》自2001年3月首演以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并獲得多個獎項。8月17日,該劇再次進京演出,參加2012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
班固為給《漢書》找到合適的繼承人續寫,讓14歲的妹妹班昭嫁給了他的學生曹壽,但曹壽不甘寂寞,游走宮廷。兄長臨終,班昭毅然繼承了父兄的遺志,在經歷了夫亡、友散等生活、情感的磨難后,在大師兄馬續的支持和感召下,終于完成了史學巨著。
該劇描寫班昭一生感情生活的不幸和堅守書齋的心路歷程,并通過馬續和曹壽的人格對比,高揚了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感和矢志不渝、為事業默默奉獻的精神。班昭的扮演者張靜嫻綜合運用旦角行當各種表演元素,把人物少年時的天真活潑、青年時代的情感激蕩、中年時的落寂苦悶、老年時的恬淡平靜,刻畫得相當自然、生動,為戲曲舞臺塑造了少見的女學者形象。
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周育德認為,《班昭》是一部中國史官的悲劇,有堅實的文獻依傍。作者既遵守了歷史的框架,也進行了大量的創造,從僅有的一點史料中“生產”出好幾個人物來,給他們血肉、感情和靈魂,又讓他們一個個死去,令觀眾從中感受到了悲劇崇高的美。
該劇編劇羅懷臻表示,《班昭》寫作于上世紀90年代,當時中國的文化界正經歷著關于人文精神的大討論,中國人文知識分子面對商品經濟的大潮、面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失落產生了一種整體的憂患。今天我可以用8個字來總結,就是“永不放棄,永不言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