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1月15日電(記者何山 馬迪)“中國皮影從來沒有跳過傣族舞蹈,我從舞蹈家楊麗萍的‘雀之靈’借鑒了一點兒到皮影戲的表演上。”80后皮影戲演員廉興利笑著說,“皮影‘月影’就這么誕生了,一位傣族姑娘的倩影在月下翩然起舞。”
記者在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皮影劇團的排練廳里看到了表演,四位皮影戲演員在幕后操作著皮影,伴隨著輕靈的傣族舞曲,這個不足半米高的“少女”翩然起舞。
皮影是一種“傀儡藝術”,演員與觀眾之間永遠要隔著一塊幕布。皮影戲演員的“唱念做打”“喜怒哀樂”只能通過皮影來完成。“少女”曼妙的舞姿惟妙惟肖,讓人不禁聯想到幕布后表演者的一顰一笑,那些執著于皮影藝術的幕后演員們也有著動人的故事。
2008年,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皮影劇團鼓勵年輕人創新龍江皮影的表演,而當時27歲的廉興利想讓皮影來表演舞蹈動作。傳統的皮影只能活動手和腳等五六個關節,而當時經過劇團演員的集思廣益,一個從頭到腳17個關節都能活動的皮影被制作了出來。
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皮影劇團團長穆玉芹告訴記者說:“‘月影’需要四個人通過八根竹簽,擠在不足一米半的空間里一起操作,每個動作都要精確到毫厘之間。”
穆玉芹也是《月影》的表演者之一。今年54歲的穆玉芹和30歲的廉興利都是科班出身,也曾有過希望被閃光燈追捧的夢想。但也許是命運的安排,讓她們與中國古老的皮影藝術結緣,并深深愛上了這種“只能對著幕布表演,無法與觀眾直接交流”的藝術。
“當初我剛接觸皮影時,心里是不太喜歡的”,已經有著30多年表演經驗的皮影劇團團長穆玉芹笑著說,“但逐漸聽著老師們的演唱,看著觀眾對皮影的喜愛,我也喜愛上了皮影藝術。”
廉興利說:“如果在外面表演,我想做什么表情和動作都可以。但皮影表演就不行了,需要我們把學到的知識都用到皮影上,用皮影來展現人物的美、人物的表情,甚至人物的內心活動。”
訓練是辛苦的。但皮影戲《月影》一經推出就受到各方好評,并榮獲了當年金獅杯全國木偶皮影個人技藝大賽最佳表演獎。
許多外國演出團體邀請皮影劇團演出時,除了要看《豬八戒背媳婦》、《禿尾巴老李》等傳統劇目外,也常會點名看《月影》。中國皮影戲《月影》已經擁有了眾多外國粉絲。
“微薄的身軀刻劃出厚實尊嚴,小小屏幕撐起大大一片天。觀眾靜候在我的眼前,燈光閃耀,在后面我碎碎念,唱念做打喜怒哀樂。”很多熱衷流行時尚的年輕人都能哼唱出周杰倫的歌曲《皮影戲》。
而經過新老藝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古老的皮影藝術也已經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舞蹈、話劇、沙畫和書法等多種元素已經被融進皮影戲的表演里,來適應年輕觀眾的欣賞需求。
“我們是80后嘛,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都想加到皮影表演里”,廉興利說,“現在劇團已經有90后演員了,我們希望把傳統的技藝都傳授給他們,同時也希望他們可以有更多的創新思維,把更多新鮮的元素植入到皮影戲的表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