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羅密歐,二樓祝英臺》、《評選戈多》、《禁止吶喊》、《悼亡劇場》、《阿Q反傳》、《一條線上的七個猶太小孩》……這些充滿激情創意與青春智慧的戲劇匯聚在京城只為了一個目的——“大戲節”。近日,第十屆“金刺猬大學生戲劇節”在北京9劇場青春登場,這一在激情夏日讓人瘋狂的演出品牌由北京戲劇家協會、北京9劇場主辦,寬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北京貿聯嘉盛國際會展公司協辦,從全國62所大學的72個劇社的90部作品中脫穎而出的19個劇目,無所顧忌地帶著刺猬的犀利與鋒芒呈現在觀眾面前。為期半個月的演出有舞臺狂歡,更有黯然感傷,但即將于下周一落幕的“大戲節”所帶來的話題卻將一年一年傳遞下去……
用戲劇進行有邏輯的思考表達意圖大聲疾呼
■著迷于天馬行空的表達方式
雖然第一次參加大戲節,但是中國海洋大學海鷗劇社卻是此次參賽大學劇團中成立時間最早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立青島大學由校地下黨領導組織179名學生請愿團赴國民黨所在地南京請愿,要求抗日。行動失敗后,地下黨組織成立了海鷗劇社以文藝形式喚起民眾、宣傳抗日。79年風雨歷程后,戲劇傳統猶存。如今的海鷗劇社,定期招募新同學,社團常駐演職人員40名,編導10名,劇務10名。每學期在校內舉行“話劇周”,期間,兩個校區將上演風格迥異的八部戲劇。
“《評選戈多》是講述當代大學生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的三幕先鋒劇,殘酷又絕望”,該劇導演、來自中國海洋大學2007級新聞學專業的郭意達如是評價。“劇中,新任院學生會主席、二年級學生庫卡,上屆主席三年級學生普羅米,大一新生、班長里多三人進行每年一度的‘評選戈多’活動,三人在爭論與投票中輪回。而戈多,即意味虛偽麻木被社會磨滅了理想的人。”
今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的郭意達,在海鷗劇社屢有演出,也牛刀小試導演了《油漆未干》、《太陽升起的地方》、《海之魂》等劇目。“話劇于我而言的最大魅力就是內心想法得以借助舞臺表達和實現。”在郭意達看來,雖然新聞和戲劇都是對社會和人的關照,但戲劇的肆意想象力和天馬行空的表現方式讓自己更為著迷。
天津音樂學院戲劇影視系表演專業的《悼亡劇場》緣起于小時候被關在已經下班的商場,于是玩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開門才出去。在這出戲中,劇中人也被關在了已經下班的劇場,所不同的是,這個劇場一關就沒再打開過。全劇有青春校園也有恐怖心理,很多觀眾是從頭到尾一直在流淚。
在編劇孫曉星看來,“專業劇團有責任,因此擔子重,所以他們排一出戲會思前想后做市場調研,但學校則不同,僅僅憑借著‘相信’就能去做。我們一直覺得當別人說你幼稚時,其實是在夸你。”同其他很多劇社僅僅靠學校微薄的資金支持外,他們的運作方式足以令人羨慕,公司投資運作,劇目創作完成后會在天津進行商演。
■改變抱怨之后踐行的綿軟無力
在今年的演出劇目中,四川大學編導系帶來的《禁止吶喊》尤為吸引評委會關注。只有兩個男演員撐滿全場,《禁止吶喊》的秘密武器為何?該劇編劇兼導演、廣電編導系大三學生曹陽認為:是“真誠”、“生活”、“有趣”和“責任”。
“嘿,對,就是你,你人生的腳步也太快了吧?有沒有時間像這兩個兄弟一樣調侃現實的荒誕,對抗生活的不公,不顧一切追求理想。”在《禁止吶喊》的宣傳冊上,劇情簡介一欄如此開篇。兩個從小一起成長的朋友攜手走過小學、中學、大學,走入社會經歷買房、拆遷、戀愛等成年人共有的悲喜,對美好的渴望驅使兩兄弟一路尋找生活的癥結和出口。
在曹陽看來,《禁止吶喊》的前半段“就是一個純喜劇”,“因為從學校生活講起,我們所有主創最熟悉的也是校園生活,所以你可以看到例如最不好用的校園網、永遠晚點不會提前的校車、排隊排隊再排隊的飯卡充值。”只不過,對于這些最瑣細、最生活甚至有點惱人的片段,曹陽用他鐘愛的搞笑方式呈現出來。“如果說評委老師們認為這個戲還不錯,我想我們真誠的從生活中感受,然后再用創意表演出來是原因之一。”曹陽說,入大學后,他就一直琢磨著記錄學校里有趣的點滴,鉚著勁寫這個劇本。
“在戲的后半段,禁止吶喊四個字適合概括我們的表達意圖”,曹陽認為,理想與實現的間隔、欲望與滿足的鴻溝難以消弭,敏感的大學生團體迅速捕捉缺口并且大聲疾呼,但是群情義憤的職責與抱怨之后,理性反思與務實踐行卻綿軟無力。“我們不缺虛張聲勢,我們急需有邏輯的思索,急需做實事。”
■戲劇能為世界做什么?
在商業文化盛行的忙碌之都香港,有那么一群靈動的青春生命渴望與世界對話。每年三到四月,來自香港九所大學的劇團便匯集在政府提供的一座小劇場里進行年度聯合匯演。沒有評委點評,也不設任何獎項,更無關注的閃光燈,清冷外場并未帶涼為話劇狂歡為理想高歌的內心火熱。其中,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大劇坊就是這場名為“香港大專戲劇節”的常客。2009年推原創作品《顧城之死》、2010年演《我們的美好非洲時光》,每年一支團隊一部新戲的中大劇坊今年攜改編劇目《一條線上的七個猶太小孩》受邀來到大戲節碰撞花火。
《一條線上的七個猶太小孩》將英國女性主要劇作家卡里爾·丘吉爾的作品《七個猶太小孩》與香港話劇團現任藝術總監陳敢權代表作《一條線》合二為一,在“戲中戲”的架構前端,一個無名戲班上演了探討巴以沖突、和平與戰爭話題的短劇《七個猶太小孩》;后端,回到后臺的戲班收到下次演出劇本《一條線》,伴隨他們玩鬧試讀,一個小游戲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生死之搏。今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即將任職于香港兒童木偶劇院的羅穎妍將編劇、導演攬作一身,“我們在思考,戲劇能為這個世界做什么”。“通過電影、書籍等資料我們清楚了巴以沖突的來龍去脈,我們看到了這個為利益角力的世界正在飽受戰爭的侵蝕”,這部戲劇最終能改變什么改變多少,“我無法得知,只是我們寄望溝通、理解與改變。”
戲劇只是校園內的美好回憶畢業后的英雄夢想
■迫于生存壓力無法將戲劇當做職業
相比很多參賽劇團的“專業相關”,中國海洋大學更像是一支勇猛的雜牌軍。編劇黃蕾畢業于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幾位主演分別來自07級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07級大氣科學、09級金融專業,其他成員也是各行各業、無關戲劇。
從大一就加入劇社的07級大氣科學學生李飏在四年里又演又導,畢業走進了收入穩定的氣象局。“為了這部戲來北京演出,我請了一周的假,一個月的薪水泡湯了”,雖然熱愛戲劇但是迫于生存壓力的他坦言無法完全放棄現在的工作,“但是一有機會還是抑制不住內心蠢蠢欲動的熱情”,而和他情況相似的還有剛畢業于07級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徐鵬,“現在的我剛踏入制造業,不過只要機會來了,我一定會辭職,轉入和戲劇有關的工作”。
■一門本該結業的課程卻成了無法割舍的愛好
來自川大編導系近30位本科生組成了《禁止吶喊》的創作團隊。舞美、燈光、音響、劇務、協調、外聯,團隊中的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傳達著集體創作的小團隊分工明確。“編導系的課程特雜,上大二的時候我們接觸了話劇,有些同學可能交了作業結課了事了,可是我們這些人著了迷,大家平時一起玩的時候就常常說故事,希望繼續做話劇。”負責宣傳和外聯的譚銀稱,“這里面有馬上畢業的師哥師姐,實習找工作都挺忙的,但是大家一定會準時來排練。”譚銀說學校和院系都非常支持他們排戲,還將表演教室和學校的小劇場借由使用,“不過我們還是經常被校管趕出來,因為排到夜里一兩點常有,一遍結束后,大家就聚在一起說哪感覺不對或者哪可以修改得更好看。“
“院系提供排練補助之外,大家還是難免自掏腰包”,制備道具、購買服裝、印制宣傳材料都要花錢,譚銀以性價比衡量開支。“從成都到北京參加大戲節,我們為了省錢就買火車硬座票,一路20多個小時坐的還挺難受的”。譚銀說,大家一起聊天的時候也設想畢業以后的情景,多數還是希望做和話劇相關的工作,即便“此路不通”,也希望以這出戲給自己的大學的尾巴留下有關激情和夢想的回憶。
■無法用成本概念計算投入戲劇的得失
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劇坊的《一條線上的七個猶太小孩》的舞臺上,演員中的三男六女多是香港中大二、三年級的在讀生,電子工程學、宗教研究、財務與精算、護理、文化研究……除了表演,同學們的專業似乎無所不及。雖然在香港做銀行和金融才是主流,雖然在三到四月的考試期很少有同學愿意把時間花在排劇上,保險、財務與精算學系的陳家蔚并沒有以其熟知的經濟學成本概念計算得失,今年畢業的她將工作鎖定在政府的藝術行政部門,對于選擇,她只是說“我喜歡戲劇、喜歡表演”。
演出誠可貴觀摩價更高
■劇目落選,以志愿者身份實現觀摩心愿
河北大學的帳篷劇社成立于2008年,雖然今年他們報送的兩個劇目均沒有入圍決賽,但同學們依然執著地來到北京,邊當志愿者邊觀摩。在他們看來,這些同齡人的作品不僅比他們的作品質量高,更比商業戲劇打動人。由于劇目沒有入圍,所以他們此次來觀摩的食宿都由自己負擔,很多個人住在廉價旅店的一間大房間內,可即便是自掏腰包,他們仍然非常珍視這次機會。影視藝術學院編導專業的劉荀說:“平時我們常常會坐動車到北京來看孟京輝的戲,而大戲節對我們來說更是一個體制外的,沒有束縛的,有沖擊力的品牌,特別是劇社之間有交流有爭鳴,這一點很吸引我們。”雖然在高校中還是不折不扣的新軍,但僅僅成立3年的帳篷劇社在保定卻有著不小的知名度,以前,話劇在保定幾乎沒有演出,更談不上市場,正是帳篷劇社成立之初搬演的《戀愛的犀牛》,讓很多保定人知道了戲劇為何物。但其實在上大學前,劇社的這些同學也幾乎沒有看過話劇。沒有劇場就在多功能廳和階梯教室演,自己貼錢免費為市民演出,帳篷劇社雖然沒有在真正的帳篷中演出,但他們就如同大篷車一般,在原本沒有話劇演出的保定播下了戲劇的種子。劉荀說,“今年9月,我們將嘗試進行商演,票價定在幾塊錢,目的就是為保定的話劇市場做個市場調研。”
■羨慕自由與爭鳴的交流平臺
首次來到內地演出,第一次參與內地大戲節,已經觀看了中國傳媒大學《阿Q反轉》和天津音樂學院《悼亡劇場》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劇坊的同學,用“大大的不同”形容兩地大戲節的差異。“這里的水平是比我們高一些的,最突出的就是文字的功力與劇本的文學性”。宗教研究系的梁家怡說,到香港演出的內地話劇團劇目不算多,但只要看過的“從沒失望而歸”,人藝《北京人》的京味兒臺詞與寫實舞美、國家話劇院《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心理小說般的表現方式令她印象深刻。劇目本身外,劇場氛圍讓導演羅穎妍稱羨,“香港大戲節的觀眾沒有這么多這么熱情,即便來的觀眾也多是演員拉來捧場的好友。演出結束后沒有觀演的交流環節,香港觀眾不會像這里的觀眾那樣很細致地提問,向創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我們也沒有專業的評委和指導老師給出指點和評價,其實這些對劇目和演員的成長都非常重要。”而在大戲節的組織籌備方面,羅穎妍認為內地的投入力度更勝。“香港大戲節只有幾所大學參加,在同一個地方,幾天演出然后就結束,講座、工作坊的配套方面遠不及這里。”
可以預見的舞臺絕唱
為畢業大戲做了悲傷的注解
介乎于非藝術院校和藝術院校之間,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表演系作為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系,同學們站在舞臺上的心態卻格外復雜和糾結。作為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表演系08級學生量身打造的畢業大戲,《我是海鷗2011》中沒有男一號和女一號,全班16個同學在這出戲中都是主角。據他們的指導老師雷悅介紹,“這出戲雖然集合了契訶夫的幾個短篇,但更重要的是要讓觀眾看到一幫熱情的孩子活生生的狀態。整出戲被嫁接在他們16個人身上,最終的呈現是長時間碰撞出來的,缺一個人都不是這個戲了。演員不僅僅在演角色,還演自己,他們不僅是在表演,更是在生活。”
當被問及作為綜合性大學的表演系,明年將面臨畢業的他們將來會否從事戲劇專業時,雷悅稱,“很遺憾,不一定。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很清楚,這兩天之后,他們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再上舞臺了,甚至都不會再從事表演這一行,所以這也為這出戲做了悲傷的注解。”大四將面臨畢業實習的他們,因為不是畢業于中戲、上戲這樣的藝術名校,進入院團的機會幾乎為零,“北漂”或者改行成為他們沒有選擇的選擇。從面臨畢業的茫然,到排演畢業大戲的彷徨,再到一個同學父親去世給全班帶來的震動,這次的“大戲節”,全班同學從暑期放假的狀態自天南海北聚集而來,甚至有的從新疆坐火車趕赴這個畢業大戲之約。
作為綜合性大學中一個靚麗的群體,他們在學校中有著不少粉絲,也正是每一次公演后同學們的熱情以及論壇中的熱議,成為了支撐他們堅持下去的力量。當面對“如果這次大戲節的演出取得了成功,你們會不會堅持留在舞臺”的疑問,雷悅堅定地問大家,“你們一定會,對不對!”此時,每一個同學都低著頭,眼中噙滿了淚水。在這出雷悅老師傾注了無數心血的《我是海鷗2011》中,她不僅要向同學們傳達出藝術理念,她更想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他們,“不管你今后是否會繼續做這一行,至少在這次的舞臺上,你要做一次主角。”曾在俄羅斯留學的她,希望同學們能以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契訶夫,“他們不用像俄羅斯人那樣去說話,說自己的話就可以,甚至加入小幼稚小搞笑都可以,大學生不要去做山寨人藝,他們應該更加青春、更加燦爛。”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