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在億萬中華兒女的矚目中,如期上演。
今天(2月3日),記者采訪的幾位專家學者表示,晚會總體上是成功的,較好地體現了“春節聯歡”喜慶祥和的美學追求。
強化聯歡 關注民生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博導吳文科認為,本次晚會的最大特點和成功之處,就是突出強化了聯歡的功能,著力營造了和諧的氛圍。晚會不僅在串聯等結構形式上加大了現場互動,而且在節目的遴選編排上,通過引入如“西單女孩”、“旭日陽剛”和“民工街舞”等5個節目,使“草根英雄”和“專業明星”同臺競艷,大大豐富了聯歡的內涵,體現出不同群體的共同參與,充分展示了央視春晚作為國家電視臺的品牌節目在彰顯國家意識方面的出色作為。
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員陳旭霞認為,這些來自田野、工地的平民、草根演員和歌手原汁原味的表演,讓觀眾進入超乎日常的民俗活動。新年的期冀、新年的祝福循著歡快的舞步落入人們的心田。春晚因“草根”的加入,變得更加親切,更加開放。
對于引入草根明星,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博導周月亮也表示贊賞。他說,春晚不僅引入5個來自民間的節目,而且在專業演員表演的節目中也處處體現出對民生的關注,這一點在語言類節目中表現得尤其突出:誠信、住房、鄰里關系、親情友情等百姓關注的事情成為小品的關鍵詞;而相聲里反映的收藏、養生、理財、微博等,也都是這一年社會中頗受矚目的事物。
凸顯年俗 營造年味
作為研究傳統民俗的專家,陳旭霞對兔年春晚在突出春節文化內涵方面的嘗試給予了充分肯定。她說,與以往的春晚比起來,今年春晚凸顯了“年俗”的文化意義。她說:“開場歌舞《回家過年》,開宗明義,道出了春節最基本的文化意蘊——回家團聚。請專家、嘉賓談春節,談春節禮儀,談生肖兔,拉近了春晚舞臺與普通百姓對年節文化情感的距離。”她指出,中國人的“家”文化心理和團圓情結,是春節文化精神的一個重要內涵,雖然在悠久的歷史傳承過程中,其涵義會因環境、時代而發生變化,但家人團聚、除舊迎新、祭祖拜先、新春求福的豐富內涵,源遠流長,根深蒂固,不會改變,而且其意義逐漸在豐富。春晚是一個大家庭化的公共文化儀式,在帶給觀眾“家”的歸屬感的同時,也傳送著公共生活所遵循和倡導的價值和理念,整合著社會的認同,民族文化的認同。
民間事象 藝術情懷
陳旭霞還認為,春晚用觀眾熟悉的年節符號剪紙布置舞臺,和全國觀眾“對春聯”的互動活動,公布從網絡征集的《我的幸福瞬間》圖片中選擇出的具有年度特征、最能代表普通百姓精神面貌的10幅照片等,反映傳統年節民俗事象,為人們帶來濃濃的年味。她說:“這些舉措的意義在于:一方面把百姓生活中的純樸真摯的情懷藝術化,一方面又把民間藝術化的情懷生活化。這是春晚對參與性年俗的一種積極探索。”
(責任編輯 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