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視劇從2003年起就已經突破萬集大關,而且每年都以千集速度增長。如何由電視劇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邁進,在保證電視劇商業價值的同時,提升其文化價值,成為當下電視劇創作和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遼寧省電視藝術家協會與遼寧省國際文化經濟交流中心于11月18日召開了“2011國產熱播電視劇創作論壇”。
遼寧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劉文艷首先介紹了遼寧省乃至全國電視劇的發展情況,并著重強調電視劇生產創作應始終堅持如下原則:一是用正確的價值觀展現思想力量。二是用科學的歷史觀反映社會本質。三是用多彩的樂章奏響時代主旋律。四是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五是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打造精品力作。
會上,不管是奮戰在電視劇創作一線的編劇導演,還是電視藝術理論家,都結合各自領域,針對當前國產電視劇的樣貌,對其發展的困境和出路發表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真知灼見。
原創性缺失
電視劇的原創性問題已經在評論界飽受詬病,抄襲、跟風、翻拍、續拍,一種類型劇火了,必然引來跟風者無數,諜戰劇、穿越劇的熱播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實,對于編劇、導演、制片人來說,這是電視劇盈利的一個基本保障,因為隨波逐流跟拍熱播劇起碼可以使自己在電視劇市場穩穩分得一塊蛋糕,這完全是資本邏輯下的一種利益驅動。但是對于觀眾開說,原創性缺失使電視劇的藝術性大打折扣,觀眾在已經被咀嚼多次的電視劇題材中很難得到美好的身心享受和價值提升。
電視劇評論家田志偉認為,原創品格是每一個電視劇創作者都應該具備的優秀品格,它是一部作品的靈魂,它來源于創作者的原始創作沖動,來源于自身的生命體驗,所以要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當創作者的這種原始創作沖動噴薄而出時,才能創作出真正打動觀眾、震撼心靈的電視劇作品。電視劇評論家欒俊林認為,目前電視劇創作隨意性太大是原創性缺失的原因之一,這體現在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情節的安排上,編劇導演理論素養的淺薄、創作技巧的貧乏、創作態度的隨意,大大影響了作品的藝術質量和生命,影響了觀眾的審美情趣。面對當前電視劇集制作過程中浮躁、功利的創作風氣,學者庚鐘銀、孫春平都強調現實主義創作的重要性,創作者要真正貼近生活、關心生活、觀察生活,在生活中捕捉最真實的感受,而不是苦于找不到素材之后的憑空想象和盲目跟風。學者黃世明、盧兆珊呼吁編劇、導演、制片人在彼此的博弈中,要打破簡單的買方賣方關系,多一些友好,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共同為打造電視劇的藝術質量而形成合力。
公共話題性缺位
遼寧省文聯副主席洪兆惠認為,電視劇作為大眾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公共性,也就是電視劇要引發公共話題。現實生活中會產生太多的公共話題,而且今天的大眾對公共話題的參與熱情比任何時代都高,從社會的公平正義等重大話題到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倫理,公共話題都是關于生存的種種,都具有現實性。評論家孫春平表示,當前電視劇遠離了社會大矛盾,多局限于兒女情長,真正具有社會反響的重大話題涉及太少。電視劇也許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它的使命旨在提出問題并加以審美化,使得人們正視問題,并得到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決心,一味回避社會矛盾就失去了電視劇的公共職能。評論家蘇妮娜由此談到了話題劇,她說,話題劇的興起是一個趨勢,電視劇的話題性就是抓住社會熱點,切中大家所思所想。在她看來,話題有內在和外在之分,房改、醫改、信訪等題材屬于外在話題,而內在話題是更深層次的情感、倫理等話題。話題也許不能得到終結性的解釋和解決方案,但它是一個切入口,能夠引起人們的思考。對于創作者來說,話題如何走到觀眾關注的最準確的點上,是話題劇的一種走向和趨勢。
編劇徐廣順在發言中呼吁電視劇創作要回到思想的前沿,呼吁巴爾扎克所稱贊的那種“用最少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的文藝作品。他認為,在創作一部優秀的電視劇時要進行多重思考,要表達溫暖與愛,要承擔憂國憂民的責任與使命。
遼寧省文藝理論家協會副秘書長牛寒婷以家庭倫理劇為例,從正面角度對國產熱播劇進行探討。她認為家庭倫理劇已經進入模式化生產,有自覺的倫理建構意識,傳遞了傳統文化的倫理觀念,把家庭倫理關系與現代個體自我成長相結合,跨越了單向度的視域,探討了不僅是血緣而是人性的體察和展現。
當前,唯收視率的單一評價體系成為電視節目品位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破除電視劇市場上收視率左右產業鏈的局面,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才能提高電視節目的文化品質。學者邢丹認為,由于利益鏈條和唯收視率的限制,收視率高的作品,必然引來電視劇創作者和電視臺購片者的跟風,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為電視劇的收視率并不能體現產值以外真正的精神價值,應該從電視臺角度確立一種價值導向,提高購片標準。另外,對電視劇作品的理論批評,缺少客觀角度的價值判斷,大多是從營銷角度進行跟風和造勢,并不能切中肯綮地抓住作品真正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