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喜劇《藝術》:展現“藝術與社會”關系
正在話劇中心上演的法國喜劇《藝術》,展現的正是當下對藝術的迷思。
《藝術》的不朽,在于編劇的卓越。雅斯米娜·雷扎創作的該劇被譽為“一流的高明的喜劇”,首演于1994年的巴黎,被著名影星肖恩·康納利看中,購買了英語版權,1996年開始走向全球,逐漸被翻譯成36國語言。2001年在中國首演,當時的陣容是徐崢、林棟甫和郝平。如今的陣容中僅存郝平——這一變化所折射出的“藝術與社會”的關系,就值得觀眾細品。
故事圍繞一幅巨大的全白的現代派油畫展開。皮膚科大夫塞爾吉花了20萬法郎,買了一幅看起來就是“白板”的“油畫”,邀兩位摯友伊萬和馬克前來欣賞。伊萬是個老好人,正要娶文具商人的侄女為妻,才謀得文具店職員的工作。馬克是一位憤世嫉俗的航空工程師,更熱愛經典名作。三人對這幅畫的不同評價,折射出社會對藝術評論的三重“理性”原則,可以納入x、y、z三軸坐標系——學術觀點、市場價值、大眾觀感。如能在坐標系里找到這三者在全社會里的平均值,那就能找到最為“客觀”的評價。在“學術觀點”上,塞爾吉與馬克完全對立,前者喜愛現代派,后者只好經典流。觀點對立,引發雙方對“市場價值”的兩極判斷。而作為“和事佬”的伊萬左右搖擺,忽而說“這就是一塊白板”,忽而說“我也能看見這其中有點粉紅色、淡米色……”
馬克與塞爾吉彼此不能說服,上升到了對對方性格、甚至細節動作的惡言相向,使得伊萬左右為難。三個人之間,兩兩互動,進一步引發情緒失控。此時,對藝術評價的后兩重“感性”原則顯現,“個人閱歷”和“公眾禮儀”——亦即在何種場合要給對方多大的面子。
|
編劇的“一流”,在于以一張“白板”點穿了三個有著15年友情的男人,在觀點爭執時,流露出的復雜、微妙、瑣碎、細膩的情感,并折射出他們在家庭、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性格成因。在塑造了三個立體人物的同時,他們三人爭執的核心,圍繞了“藝術價幾何”,又表現了藝術在社會中的尷尬位置,十分具有現實意義。
不過,這出戲真的是在講藝術嗎?結局告訴我們——不!最終,塞爾吉問伊萬要了一只記號筆,讓馬克隨意在“白板”上作畫,表達了對20萬法郎的釋懷。而畫完畫,解了氣的馬克又主動把自己的涂鴉清潔干凈,還給塞爾吉一塊“描繪在大雪天里,一個孤獨的人離開了的白色的油畫”。
孤獨,是這三個之所以能維持15年情感的男人,維系友情的根本,也是最終,他們放棄評價藝術“原則”的根本道理。名為《藝術》的戲,展現的是對藝術的爭執,其實講的是人性的孤獨,這就是“高明”之處。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