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土壤中生長的藝術——談潘魯生的繪畫
時間:2014年01月10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張曉凌
眾生其上之四十一(骨質瓷彩繪) 潘魯生
談潘魯生的繪畫,首先要弄清楚“民間”與“當代”概念之間的關系:來自于大地的民間美術為何在他手中轉換為當代藝術形態?我在魯生作品自然淳樸、風格多樣的背后,讀到了他智性的起點:給“民間”提供一個“當代”的詞根,讓民間與當代生活、當代視覺形成結構性關系。
從觀念層面上看,民間美術是底層社會數千年來精神沉積的活化石。其形象往往具有特定的吉祥寓意,往往采取隱喻、象征的藝術方式。在觀念性表達這一點上,民間藝術和當代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正是領悟于此,魯生對民間圖像的視覺改造才未僅僅停留在形式的層面,而是以此為契機,力圖激活民間美術所特有的精神體系,使其在當下語境中復活與再生,重新煥發出思想的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講,魯生的繪畫是一種具有強烈當代意識的觀念性繪畫。
從語言層面分析,潘魯生的繪畫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民間圖像的再構、抽象繪畫和民間藝術形態的裝置化。值得關注的還有魯生的瓷繪,民間瓷繪的寓意性以及繪制上的隨心見性,從觀念和手藝兩個方面構成他瓷繪的基盤。魯生以觸摸瓷胎產生的心理感受為基礎,以心造境,神與物會,不拘泥具象或抽象,無論古典或現代,皆為心象之跡化。
讀魯生的作品,可以自然地得出這樣的結論:魯生是大地之子,他的繪畫觀念、精神、故事、語言無一不來自于大地,他的藝術是從民間肥沃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藝術,因而有著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們這個浮華的時代,還有什么比腳踏著大地的藝術更有力量呢?
(編輯:黃遠)
· | 畢加索和潘魯生,用陶瓷對話 |
· | 回歸本元·潘魯生當代藝術巡回展舉辦 |
· | 潘魯生等三人畫展“迎春” |
· | 潘魯生當代藝術展亮相中華藝術宮 |
· | 畢加索/潘魯生的陶瓷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