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
用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評論之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過程中,應該始終注重用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
我們應該珍視優秀傳統文化遺存。中華文明是一個延續了五千年的巨大文明體,雖然歷經磨難和考驗,多種規模、形態、價值的文化遺存仍然廣布于中華大地。這些遺存,飽含著辛勤的勞動,凝結著閃光的智慧,吐露著豐富的情感,昭示著創造的力量。我們應從尊重人類勞動價值、保護中華文化基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族團結等高度出發,以歷史的責任感和時代的緊迫感,不斷加大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們應該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作為物質形態,還是作為非物質形態;無論是作為實用形態,還是藝術形態;無論是作為靜態還是活態,其核心都在于其性質、結構、功能中所蘊含的價值追求、審美理念和社會理想,這是民族文化傳統最深沉的積淀,是民族文化基因最深刻的表達。我們應該從創造人類新文明的宏大視野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責任感出發,認真加以辨析和梳理,從中提煉和汲取最具生命力的精華,融合到時代精神的創造中去,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華。
我們應該注重發揮傳統節日和民俗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豐富其文化內涵,創造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濃郁節日氛圍和新鮮民俗樣式。傳統節日和民俗,以一整套精微的符號、規則、禮儀、習慣,表達獨特的審美和信念,可以使人在具體深入的感受體驗中,理解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當不諱之朝,思采風之義。”觀風察俗,敦風厲俗,是中國政治文化中十分優良的傳統。我們應該努力在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中,灌注現代的物質和精神元素,使之成為當代群眾文化生活的寄托和典范,成為人民精神家園中絢麗多姿的構成部分。
我們應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近現代以來,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在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上,我們走過了曲折的道路。而今,我們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旗幟下更為深刻地看到了它的價值。我們應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分階段、有次第地把我們的公民培養成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承載者和創新者,使一代代中國人永葆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氣魄。
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傳統是一條河流,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文化傳統不斷生發、匯聚、激蕩、積淀的歷史。我們一定會以博大的胸襟,高遠的情懷,鮮明的時代追求,卓越的制度設計,在古今東西、立體多維的文明空間里,創造屬于我們時代的文化輝煌。
(編輯:黃遠)
· | 恭王府:營造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公共空間 |
· | 加大優秀文藝作品在基層演出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