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跟風永遠沒有好結果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制作人余大任談臺灣戲劇在大陸——
盲目跟風永遠沒有好結果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劇照
近兩年的大陸舞臺上,不斷有來自臺灣的表演藝術團體演出,這其中的果陀劇場雖然作品不多,卻以獨特的風格和多變的創意讓人印象頗深,并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關注和認可。在2010年首登大陸舞臺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更是憑借良好的口碑,在多個城市演出超過100場。2013年12月20日、21日晚,這部作品首次走進大陸校園,在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上演。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中的兩位主人公是師生關系,和校園的感覺十分契合。這部作品已經在臺灣的很多校園中演出過,這次我們把它帶來大陸的高校,希望能與更多的學生觀眾進行分享和交流。他們相較于普通的觀眾而言,口味更高,眼光也更挑剔,因此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種考驗。”擔任這部作品制作人的余大任如是說。
劇中,看似事業有成卻迷失自我的記者米奇,與大學時的恩師——罹患“漸凍癥”的莫里教授多年后重遇,并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中,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圍繞生死的對話。簡約的舞臺上,面朝觀眾的是一重木制鏡框,環形走道突出框外,一直延伸到臺口,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一架鋼琴始終貫穿,愛跳舞的莫里教授會隨著不同的鋼琴曲舞動出場;在“漸凍癥”的折磨下,教授逐漸走向死亡,背景的投影中,那一棵楓樹,也歷經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別跟年老過不去,一棵樹最美的時候是在落葉之前……”教授的話言猶在耳,因此最終雖葉落干枯,米奇卻從中領悟生命輪回的深意,并重拾遺忘多年的“鋼琴夢”。
“以前就在微博上看到好多人推薦這部作品,去年沒搶到票,沒想到這回不出校門就如愿以償了。”一位在北大念書的觀眾跟記者分享她的觀感說:“因為看過原著小說,本來想著這么沉重的故事肯定會特別煽情,或者搞得像‘心靈雞湯’那樣,讓觀眾被灌輸各種箴言,結果都沒有。感覺上有點像在看一部紀錄片,就是很平實地還原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所以是笑中帶淚。”
果陀劇場的作品亮相大陸舞臺的時間并不晚,2001年由蔡琴主演的《天使不夜城》就曾經在北京、上海、杭州巡演;2005年又推出了《跑路救天使》,但這之后的幾年就一直沒有什么動作,直到近年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身為上海百庭文化公司總經理的余大任在學生時代念的是戲劇專業,之后輾轉影視領域。1999年,他從臺灣來到大陸,與眾多影視傳媒機構進行合作,又再度回歸戲劇,將果陀劇場的作品帶到大陸舞臺。
細分大陸市場
“大陸市場這么大,想要做好其中的學問太多了。”余大任說,“每一座城市的觀眾都有他們的特點,對戲劇的喜好不同,觀演習慣也迥然各異,所以我們不著急鋪開,先做幾年市場調研再說?!痹敿毞治鲞^北京、上海、廣州這3個大陸最為重要的演出市場,同時比較、觀察重慶、成都、武漢、長沙等城市的情況,余大任制定出最切實可行的計劃——立足上海、放眼北京,再走向全國。
“就2010年前后的情況而言,上海的表演藝術發展空間最大?!痹谟啻笕慰磥?,上海首先具備地理上的優勢,雖然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差不多,但北京人的出行習慣是住在東邊的不去西邊,南邊的不到北邊,軌道交通也不如現在這樣便捷,區域的分割使觀眾分流在所難免;而上?;局环譃槠謻|、浦西兩大塊,劇院一般是在浦西的幾個區里,而滬上最主要的戲劇觀眾是白領,他們平日的工作、生活、娛樂也都集中在這個范圍之內。其次,從2000年開始的十幾年時間,上海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商業演出鏈條,包括劇場的建設、固定的國際院團巡演,甚至演出的衍生產品等等,都已相對成熟,走進劇院看演出已經成為他們固定的一項支出,這在其他城市還難以達到。
小兵立大功
選定上海作為進入大陸市場的根據地,第一部演什么又成為一個傷腦筋的難題。“仔細觀察大陸的演出市場不難發現,從2005年開始,各個城市的小劇場作品大部分是喜劇,甚至為鬧劇,上海那時也是舒壓劇、驚悚劇盛行。那我們該怎么辦?首先,要避免同質化,做喜劇的話非但不會有優勢,還會輸得很慘;其次,觀眾已經看了太多類似的作品,也到了需要換一換口味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為觀眾帶來一種新的視角?”基于這兩點,余大任選擇與果陀劇場合作,在上海演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它的風格跟當時流行的東西大相徑庭,起初也有很多人勸余大任別冒這么大的風險。“觀眾已經習慣用好不好笑、熱不熱鬧來衡量一出戲,這部作品卻是側重引發人們的思考,導演將西方的寫實主義與中國傳統戲曲的‘一桌二椅’相結合,從頭至尾都簡約至極。在一片不看好的聲音中,我們破釜沉舟?!苯Y果演出大獲成功,并在大陸引發了熱烈的反響,如今再回頭總結經驗,余大任說這是“小兵立大功”?!拔以谶@個行業30年,最大的發現就是特別受觀眾歡迎、銷售成績驚人的作品,都不是一開始就被人們看好的,《泰囧》就是很好的例子。而那些有大明星助陣的大制作,反響平平也是常事。戲劇、影視作品和流行商品的銷售有很相似的地方,誰能有大海撈針的能力抓到受眾口味變化的第一個點,誰就能引領潮流,否則都是跟風。”
不求表面風光
同電影相比,看話劇的成本更高,而且受眾范圍也相對狹窄。不過,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余大任認為,未來的10年,會是大陸表演藝術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以臺灣的經驗,電影業的繁榮會帶動表演藝術。而隨著大陸的市場漸趨成熟,觀眾對于臺灣戲劇的認知度與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一方面,這些作品讓市場更為多元,給觀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臺灣戲劇不拼大手筆、大制作,往往以創意出奇制勝,也給大陸的戲劇人提供了不少思路。“百庭文化公司與果陀劇場是一種策略聯盟的關系,我們希望搭建的是一個表演藝術的平臺,把臺灣優秀的表演藝術作品引進大陸,未來也會將大陸的表演項目推向海外。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計劃,影視作品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回收成本,表演藝術則是根據長尾理論,雖然短期內的利潤沒有那么大,但生命力很長。定價上我們盡可能做到親民,不會動輒就上千元一張,然后靠贈票博得一個表面上的風光,我們憑借的是一輪又一輪自己掏錢買票來看戲的觀眾積累的好口碑。”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讓主演金士杰獲得了上海“壹戲劇大賞”最佳男主角提名,而余大任則獲得了年度最佳制作人的提名。作品的成功讓他有了將臺灣戲劇推廣到更多大陸城市的信心,卻沒有讓他盲目樂觀。“成功之前靠的是堅持,因為在這個行業,除了努力還要靠運氣,兩者缺一不可;同樣的道理,一部劇的成功也不意味著永遠成功,觀眾從來都是喜新厭舊的。只有經歷過起起伏伏,摸爬滾打著過來,什么都學會、什么都看到,才可能等到真正的機會。說到底,還是《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莫里教授說的那句話‘一棵樹最美的時候,是在落葉之前’,因為它已經經歷了一切?!?/p>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