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日落黃昏時
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劇照
自從Jesse與Celine相遇于維也納已過去了九年,那天他們流連于整個城市,不停地說話,就如同看不到明天一樣。最后的離別之前他們相約六個月之后再見。
九年之后,Jesse寫了一本書,講述的就是他們之間那一個長長的夜晚所發生的故事。在巴黎的一個簽售會上,當他抬起頭來,發現她竟然站在自己面前。時隔九年,他們再次見面,卻只能趕在Jesse上飛機離開之前的時間匆匆交談。
《愛在日落黃昏時》繼續了1995年上映的電影《愛在日出黎明前》中的對話形式,但是對故事主線的把握卻更為冒險。影片主人公Jesse(Ethan Hawke飾)和Celine(Julie Delpy飾)俱已年過而立,早已擔起生活的責任,卻已不再如1995年時那樣認為生活中的一切俱有可能。盡管他們彼此都不愿意承認,但是他們在過去的歲月中都認清了一點,那就是世間沒有多少人可以真的去見那些和自己一見如故的人。整部影片中,他們從書店出門,轉過街角,邊走邊聊。電影拍攝中導演Richard Linklater采用了長鏡頭的拍攝手法,使得整個電影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
《愛在日落黃昏時》在許多方面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尤其是拍攝技法上更為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畢竟,諸如拍攝時間長達六七分鐘的鏡頭或者要求演員在一個真實的城市里行走的過程中演繹劇本中已經設置好的對話并且表現自然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實際上,電影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這些對話都是真實發生的,并沒有對話演繹技術上的難度而且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在上一部影片中,人物和對話都是由Linklater和Kim Krizan操刀的,但此次主演Hawke與Delpy自己寫作了劇本。他們非常細膩地將對話導向對人物細節的刻畫上;從影片開頭,他們禮貌地談論抽象的話題,刻意避開那些我們也包括他們自己所關心的實際問題,比如,他們結婚了嗎?他們快樂嗎?他們之間是否依舊存在當初的對彼此的吸引力?他們是否想生活在一起?
就在他們談論分別后的生活狀況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某些時候他們也在逃避言及自己的心路歷程。除了電影里面有一段當Jessy嘗試著定義婚姻是什么時說道:“我感覺我是在和一個我曾經約會過的人開了一間托兒所。”
這部電影并非自白,人物也并未表現出匆忙和急切。整部電影暗含著一股耐性甚至可以說是沉默的東西,這一點也暗暗反映了他們已經成為什么樣的人了。他們已經開始擔負起生活的責任,也不再擁有那種對人天生的信任了,并且開始對展現太多的關于自身的東西變得謹慎而且小心翼翼。盡管在這個巴黎的下午,他們彼此接觸的似乎還是九年前初見的那個開朗、自然、充滿希望的孩子,但是此刻,他們真的已經是“大人”了。
如果說《愛在日出黎明前》是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對話式影片的杰出代表,那么《愛在日落黃昏時》就做得更好,也許正是由于故事主人公年紀變大后更為睿智,也許是因為他們已經擁有更多可失去(或者贏得)的東西,甚至可能是因為這些對話就是演員本人所寫。這部電影可以成為一個跨越人生的影像項目的素材,就好比《七天》系列紀錄片一樣。隨著主角年歲漸長,這些對話可以讓人了解過去的十年左右時間里發生的事情。
主演Delpy經常和之合作的導演Krzystzof Kieslowski,這個善于運用巧合和同步性的波蘭籍大師,也許正是由于這一點經歷,《愛在日落黃昏時》這部影片的魅力就在于其所描繪的人生交叉線。當Celine和Jesse分別以后,他們并不知道對方的姓和住址,他們把一切都押在六個月后見面的承諾上。電影中我們知道了那年十一月在維也納發生的事情,同樣也了解當Jessy住在紐約的時候(Hawke曾經住在紐約),Celine曾在紐約大學學習過幾年(和Delpy一樣),他對她說:“在我婚禮前的那幾個月,我一直在想著你。”他甚至以為自己曾經在十七號大街的熟食店或者百老匯里見過她。實際上她確實知道那個熟食店……或許他真的見過她吧!
影片中當他們在交流諸如此類的細節時,他們實際上所討論的是他們喪失了整個他們所想要共同度過的人生的可能性。最后Jesse坦言他之所以寫了這本書并來到巴黎簽售的原因是這是他所能想到的能夠再次找到她的唯一方式。影片稍遲的一次微妙的身體語言交流中,她伸出手來想去觸碰他,但又在他覺察到之前把手縮了回來。
整個表演過程中他們都在邊行走邊交談,沿著街道,穿過花園,路過商店最后走進了一家咖啡館,然后從咖啡館出來,去她住了四年的公寓所在的那個院子。隨著時間越來越晚,他上飛機的時間也在不斷接近,就像那時他在維也納趕火車一樣……但是,人生如果不能違背我們訂立的計劃,那還需要自由做什么?直到影片最后她說:“親愛的,你要誤機了。”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