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唱,也是一種獨特的對話
詩詞歌唱,也是一種獨特的對話
——聽文剛的毛澤東詩詞演唱專輯《到韶山》
詩詞本無需歌唱,其魅力就在捻須吟誦。但是要把詩詞唱出來,而且能唱得動聽,唱得有味道,唱得出境界來,或許就另當別論了。在紀念世紀偉人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之時,解放軍藝術學院青年男中音文剛先生把一盤精心制作的《到韶山》個人專輯送與我聽,沒想到一聽就喜歡上了,竟忍不住一遍一遍地聽,一曲一曲地感受……
文剛在眾多的毛澤東詩詞中精心遴選了13首,其中8首專門邀請傅庚辰、劉為光、王和聲、劉可欣、吳粵北、姚易林、郭源浩七位著名作曲家重新譜曲,并按照年代順序合成一集。
文剛的歌聲凝重而深沉,帶我觸摸到了一個偉人起伏的精神脈動,體味著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藝術家的博大胸襟,從《七古·詠蛙》的少年詠志,到《沁園春·長沙》的遠大抱負,從《西江月·井岡山》血色戰場上的運籌帷幄,到《七律·長征》《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摧枯拉朽的勝利凱歌,以及《沁園春·雪》面向北國縱論天下的氣勢……這歌聲吐露出一個偉人眼中的世界和內心復雜的變化。文剛把對偉人的敬仰融入強烈的個人情感中,化作了對毛澤東詩歌精神的獨特詮釋,不矯揉、不造作,時而娓娓訴說不絕如縷,時而剛勁有力刺破云霄,凸顯出一種極目遠眺、傲視群雄的英雄主義氣概,可謂氣壯山河!
可以說,一部毛澤東詩詞就是一部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是“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的激烈戰場,是“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艱苦歲月;一部毛澤東詩詞也是一幅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從創建成長到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雄偉畫卷,是“百萬雄師過大江”銳不可當的洪流,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時代氣象,也是“遍地英雄下夕煙”追思先烈的無限感慨。文剛成熟地駕馭自己特有的渾厚音色,并能在男中音與男高音之間自由穿行,將深沉的情感幻化成了色彩的舞動,把聽到的詩詞演唱變成了可視的社會圖景,在聽者的心中掀起陣陣波濤。
難能可貴的是文剛并不拘于原有詩詞的限制,用歌聲寄寓了他的思想、精神和藝術才情,開篇的《七古·詠蛙》,他以諧謔幽默的口吻唱出了唯我獨尊的霸氣——“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哈哈哈哈……笑得開心,笑得爽朗!而在《清平樂·六盤山》中,他則以響遏行云的氣魄,唱出強烈的內心熱望——“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在《卜算子·詠梅》中不是獨自詠梅,而是一老一小男女對答交替演唱,讓人充分感受到了歷經冬雪的梅花喜迎春天時的喜悅和歡樂——“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詩詞歌唱,也是一種獨特的對話。是詩詞和歌唱的對話、是過去和今天的對話、是戰爭與和平的對話,最重要的就是人與人的精神對話。他用自己的生命語言,把“昨天的歷史”、“印象的毛澤東”、“感知的詩詞境界”,用自己當代的思考,營造了一種全新的對話語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解讀。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