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龍灣民間辦文化成風尚
時間:2013年12月19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陸健 陳蜜 蘇靜靜
“東甌海潮日吞吐,大羅山勢常崔嵬。”這是浙江溫州歷史文化名人王瓚盛贊甌越美景的詩句。近日,包括這一詩句在內的50首王瓚作品,亮相溫州龍灣區永中街道殿前村新建成的王瓚書院碑林。
王瓚,明朝永嘉縣華蓋鄉二都李浦(今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殿前村)人,曾奉旨修《大明會典》,后任禮部左侍郎。王瓚為官三十載,兩袖清風,里人交口稱頌。2007年,村民自籌資金,在王瓚書院遺址上重建書院。2010年,村民決定修建王瓚碑林,歷時2年多時間建成。書院負責人介紹,王瓚書院、王瓚碑林建設總耗資近200多萬元,均為村民自籌。
近年來,龍灣區民間辦文化逐漸升溫,一些民間文化熱心人自籌資金辦起了博物館、詩社、民俗館、圖書館等。據統計,該區共有社會資金7626萬元投向文化公共設施建設,相繼建成了溫州甌窯文化創意工作室、紫砂壺博物館、張璁文化紀念館等。今年6月,龍灣區白水民俗博物館正式開館,這座由村民集資籌辦的非營利性文化服務場館,自開館以來,已接待觀眾逾2萬人次。
龍灣區文化局副局長項玉燕介紹說,該區還設立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專項資金,鼓勵民間參與文化設施建設,對民辦博物館、圖書館等民辦公共文化陣地,除了根據功能設施、建設情況給予一次性補助外,免費對外開放的,還將每年給予2萬元到5萬元經費補助。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