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戲鼓地 皎皎臥虹出
北京復建天橋景觀——往昔戲鼓地 皎皎臥虹出
復建后的天橋 楊益 攝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從民國初年開始,天橋地區一直被視為反映老北京平民社會的典型區域,也是北京平民文化的發源地和見證地。記者18日從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北京天橋復建景觀工程已經完工,“天橋”將正式告別有名無橋的窘境。
據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李建平介紹,天橋歷史上專供天子到天壇、先農壇祭祀時使用,故稱之為“天橋”。大約在元代建的天橋,經歷代多次改建,至1934年被全部拆除,但是天橋作為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前,許多江湖藝人在天橋“撂地”。所謂“撂地”就是在地上畫個白圈兒,作為演出場子,行話叫“畫鍋”。鍋是做飯用的,畫了鍋,有了個場子,藝人就有碗飯吃了。天橋市場的雜耍表演是一大特色,不但項目繁多,而且技藝高超。新中國成立后,民間藝人很多加入國有文藝院團,“個體表演”一時絕跡。改革開放后,天橋逐漸成為北京市各類影劇院集聚的地區之一。
著名古建筑專家王世仁曾表示,修建天橋景觀的主要目的是傳承老北京文化,喚起人們對城市歷史的記憶。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復建一座文物,難度可想而知。
據記者了解,北京市啟動天橋景觀復建工程有兩個背景。背景之一,是為配合北京市傳統中軸線申遺工作,專家認為天橋景觀的修復會給中軸線增加文化內涵;背景之二,是被列入《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促進城南加快發展行動計劃》重大產業項目的北京天橋演藝區建設的需要,復建后的天橋將成為北京天橋演藝區標志形象。
2012年2月,北京市文物部門宣稱,為再現明清老北京城市“凸”字形結構,北京市擬復建6處標志性文化建筑,天橋地標標志即為其中之一。當年9月,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表示,天橋復建的方案最終確定為“文化印記結合就近建造”,即以“印記”方式標示老天橋的遺址原位,并在原址南側綠化帶內復建石拱橋和石碑等天橋建筑物。歷史文化景觀將延伸成為景觀帶,同時復建的天橋將成為整個天橋演藝區的開端。
歷史上,天橋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李建平表示,全長7.8公里的古代北京城市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止鐘鼓樓。古天橋恰恰位于古中軸線南段(前段)永定門與正陽門之間。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勘測結果也證實了李建平的說法,天橋遺址位于北京市永安路—天壇北路相交處偏西。據專家考證,在乾隆五十六年,天橋改為石拱橋,橋長9余米,橋寬5米,漢白玉雕砌,東西各5間欄桿,橋洞中心雕有螭頭。
北京市西城區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有關負責人透露,考慮到天橋地區未來幾年的規劃和地鐵八號線建設,為了減少反復施工,目前天橋景觀只是在永安路到北緯路這一區間,未來在地鐵建設完工之后,景觀綠化工作還將繼續向南延伸。
據介紹,以古天橋為標識,以歷史文化為基石,以演藝產業為特色的北京天橋演藝區建設也在扎實推進,建成后將成為集演藝總部、文藝演出、文化展示、旅游休閑、文化商務等功能為一體,具有國際水準的首都演藝中心區。北京天橋也將再次名副其實成為京城文化的核心地標。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