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35周年選出35部最具影響力作品
《十月》是文革后第一本大型文學刊物。
昨日,《十月》創刊35周年最具影響力作品獎頒獎儀式于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苦戀》《三生石》《晚霞消失的時候》等35部作品獲獎。
《十月》是文革中誕生的第一份大型文學雙月刊,35年來它刊發了很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品。為了紀念《十月》創刊35周年,《十月》編輯部決定用評選期刊上刊發的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來回顧其所走過的文學歷程。由此,編輯部在35年刊發的作品中遴選出200部,并運用網絡、媒體和專家三種方式投票,最終選出了35部作品。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的《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和《永遠有多遠》位于這35部作品之中。鐵凝在致辭時說,她入選兩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有時候我想評委或者網民并不是投票給我,而是投給這些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因為在文學這里,再大的時代,它生動的呼吸和心跳都是通過不具備表演意識的小人物來完成的。”鐵凝覺得文學可以表現生活中的各種表演,但作家應該避免表演生活,“一旦我急切地想表演生活,那必是我失敗的時刻,因為生活不是表演,生活就是生活。”鐵凝說什么都不能阻擋一個寫作者相信生活、相信愛、相信文學照亮生活的能力,“我最近看到阿多尼斯的一句話:沒有詩就沒有未來,我不敢說沒有文學就沒有未來,但沒有文學的未來值得期待嗎?”
第十屆“十月文學獎”也于當天頒出。該獎評獎范圍為2011、2012年度在《十月》《十月·長篇小說》發表的全部作品,最終有22部作品獲獎,葉廣芩的《狀元媒》和林白的《北往》獲長篇小說獎。
■ 花絮
莫言在部隊搶《十月》
莫言也憑借《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勞》入選35部作品。他說自己當年在部隊時,和戰友搶著看刊發在《十月》上的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十月》留下了太多作品,很多前輩寫出了我寫不出的小說。”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