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使二人轉更好地“轉”下去
隨著二人轉的日漸紅火與備受關注,二人轉發展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民間”小劇場演出與國有“專業”院團之間出現分化;社會上開始有了“黃色二人轉”、“綠色二人轉”之爭;針對小劇場里的二人轉大部分成了“搞笑二人組合”,與講究“說、唱、扮、舞、絕”傳統二人轉藝術相去甚遠,普遍存在低俗現象,甚至有了二人轉的“真”“偽”之辨。
二人轉《西廂觀畫》劇照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和東北二人轉算是結下了真正的不解之緣。
我愛人是北京人,因為從東北兵團回來,到中央廣播說唱團分配學習了二人轉,是馬力老師的學生,因此,我們一家和那炳晨、王肯老師,王兆一前輩以及韓子平、劉豐、董偉、鄭淑云等后起之秀都成了最好的朋友。我在說唱團當團長,蔡興林老師和我一起搭班子,他是副團長。他是龍江二人轉的老前輩,每天給我灌輸二人轉的“歷史傳統”,我再不熟悉也熏熟悉了。這些年,趙本山一直把我推薦他上中央電視臺的事掛在嘴邊,使得二人轉的同仁們都對我另眼看待,覺得我絕對是二人轉的“門里之人”,加上我與東北的老作者奚清汶、李微、崔凱,老藝術家董孝芳、喬梁有著多年的交情。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和中國曲藝家協會主持工作期間,也結識了一大批理論家、作家和表演藝術家。
因此,當《東北二人轉口述史》主編張蘭閣先生希望我“站在全國曲協的位置,談一下對二人轉和本書的印象和總體評價”,并且希望我“借機談些戲劇與曲藝的宏觀問題(比如‘大曲藝’主張)”,為這本書出版寫一個序,我實在想不出推辭的理由。
我的手里,有一個侯寶林寫給吉林的一位新聞工作者關于二人轉的手稿。他闡述了他對二人轉和拉場戲、龍江戲、吉劇區別的認識。當然,這些在當初有爭論的論點,現在早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是,關于二人轉的各種各樣的爭論分歧,好像從來沒有減弱過,更沒有消失過。尤其進入了新世紀,二人轉火起來了,這樣的爭論就愈演愈烈了!
于是在寫這篇命題文章的時候,我是老生常談地寫一些二人轉的歷史淵源、形成年代、藝術特色呢?還是真正能夠把現實的一些困惑、思考寫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更有意義、更實用呢?無疑,答案是后者。
于是,我想了幾個問題,這是在研究二人轉藝術的今天,所有人都繞不過的幾個問題。
我們承認不承認今天我們的二人轉影響比過去幾十年大多了?
我們承認不承認我們的二人轉確實有低俗的東西?
我們承認不承認我們的二人轉的相當一部分前輩藝術家對目前的二人轉不滿意?
我們承認不承認我們的二人轉,在今天的社會上“有市場”、“有需求”?
張蘭閣先生非常希望我“能把說相聲的幽默帶過點兒”,因為“這本書在體例在行文上,全書的風格都是口語白話”,又因為“我們的讀者(二人轉圈)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他們熟悉您那個形象,您說的越實在,他們越容易接受”。我保證,我說的絕對實在,但是由于這話題有點費腦子,對不起,實在幽默不起來,請原諒。我還是圍繞著我想的這幾個問題說說我的想法。
人人都識二人轉
二人轉《夫妻串門》劇照
我曾經在許多文章的題目上看到過二人轉這三個字,但是,這些文章和二人轉一點關系都沒有。尤其是最近,有一篇寫電影金球獎獲獎的文章,它的題目是《從二人轉到三人行》;中國質量新聞網寫老百姓民生需求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民生二人轉》。這樣的題目在二十年前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那時候,除了東北的老百姓和專業曲藝工作者,誰知道二人轉呀?
在上世紀70年代,二人轉的專業藝術院團處境比較艱難,有的名存實亡,有的在苦苦堅持,其中不乏個別的亮點,但普遍不景氣。當時的吉林省民間藝術團團長、著名二人轉作曲家金士貴說:二人轉是東北唯一的土生土長的藝術,現在它的發展出現了些問題,遇到了困難。
在80年代,他們省民間藝術團和各市縣藝術團都是常駐農村,一年當中至少三四個月是在農村演出中度過的。那時,農民每人交1元錢就可以看6天6場演出,“萬人圍著二人轉”就是那時景象的生動寫照。農民觀眾對韓子平等著名二人轉演員的熱情不亞于今天的追星族??珊髞恚捎趪覍r村一些雜稅進行了限制,農民交錢看演出的錢,也受到了限制,因此國有藝術院團下鄉演出,變成了收不上來錢的事,因而大幅銳減,農村二人轉市場由此出現了萎縮。后來,民間的這些藝術團嘗試著走了一段與企業聯姻的路子,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持久。
應該說,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是二人轉崛起的標志。其實它只是應運而生。早先于它,以長春市和平大戲院、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為代表的民間二人轉已經迅速崛起。他們走出了農村,所處的方位不再是大城市的邊緣,而是真正走進了城市,正在成為都市人文化生活中的“新寵”。2008年,吉林省藝術研究院有一份《吉林省二人轉現狀調查報告》介紹到:
每天晚上,和平大戲院和東北風各有三四個劇場同時演出,一年他們只休息大年三十這一天。年賣票總收入約為2200多萬元,已然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民間二人轉文化產業。
這說的是小劇場的個體經營演出狀況,國營二人轉劇團是什么狀況呢?“以2006年為例,全年總計演出1406場,僅為1995年14414場的1/10。其演出形式多年來沒有什么大的變化,盡管屢屢獲得國家級大獎,并受到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大城市觀眾的歡迎,但不善于與觀眾互動交流的國營二人轉還是被擠出了本地市內市場。其中省民間藝術團多年來始終沒有自己的演出場所,雖堅持演出自己原汁原味的本色二人轉劇目,但生存十分艱難,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p>
一盛一衰,說明了問題。可為什么盛,為什么衰,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但是,中國更多的老百姓確實是知道了二人轉這個藝術形式,二人轉也被當今社會接受了,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褒褒貶貶二人轉
二人轉《豬八戒拱地》劇照
在演出市場上,一些所謂的二人轉作者和演員,看準了二人轉的廣泛影響,在大做二人轉的賺錢生意。一些地方劇團到各地演出,為了搞笑,為了吸引人,為了能賺錢,在丑逗旦捧的搭配中,女性越來越年輕,穿著越來越暴露,調情越來越粗俗,歌詞也越來越“黃”?!爸卑住钡母杏X不是在演唱,而是滿嘴臟字,轉著圈在罵人?!妒嗣贰稘妺D罵街》《鬼子進村》等一批惡俗不堪的劇目占據著小劇場舞臺,還有向外蔓延之勢。這些,也是活生生的事實。不信現在上網去查,包你“收獲頗豐”。
圍繞著這些事實,有人說就是因為沖破了傳統的束縛,“二人轉活了”!有人說實際上體制改革,是因為有錢掙了,“二人轉火了”!有人說,因為“沒有人管”,二人轉“什么都敢說”,當然有市場。更有人說這是因為滿足了現今社會的“低俗的欣賞情趣”,所以有了“票房”。
有人褒:二人轉在農村非死不可,進城就有活路。聶耳在上海成為了大音樂家,如果他一直在云南他就是一個老藝人。
有人貶:清兵進關,都沒有帶二人轉,他們知道這登不了大雅之堂?,F在倒進城了,成何體統?
也有人說:二人轉由“民間”和“專業”共同支撐,二分天下的格局已經形成。雖然它們在技術層面應該相互借鑒,融會發展,但不同的演出形式還是已經形成,“民間”和“專業”可以保持二人轉不同的藝術個性,以各自不同的形態存在下去。一個藝術品種有兩種形態,并不是壞事。眾說紛紜。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歷史:
吉林省從1979年就舉辦第一屆二人轉新劇目評獎推廣會,連續搞了近20屆,目前,這已經轉變為兩年一屆的藝術節。
當時,通過藝術家和民間藝人在一起探討、交流和分析演出實踐經驗,大家都認為國營與民間這兩種經濟體制下的二人轉都在不同層面上存在著背離二人轉本體或有失二人轉本體的現象。具體體現在國營二人轉丟掉了“丑”,丟掉了“說”;民間二人轉丟掉了“旦”,丟掉了“唱”。尤其是國營二人轉逐漸丟失了二人轉藝術視為根性的東西——丑角藝術、靈活自由的演出方式和臺上臺下互動的觀演關系。這是國營二人轉生命力委頓的重要原因。于是有了2002年吉林省首屆二人轉藝術節對“四大名丑”獎項的啟動,就是要找回失落了的二人轉丑角藝術。有了共識,加上社會上全面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二人轉抓住了機會,首先在東北演出市場上帶頭火爆起來,顯現了民間二人轉相當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他們研究市場,研究受眾,他們知道幾分鐘沒包袱,觀眾就會產生審美疲勞。為了迎合觀眾需求,他們把“說”和“逗”推向極端,甚至整臺演出沒有一段完整的二人轉唱段,是名符其實的“搞笑晚會”。那個時候,東北風二人轉不但在長春擁有三家劇場,同時在吉林市、哈爾濱市以及北京等地也有演出場所,同時吉林衛視的“鄉村戲苑”和“二人轉大觀園”等欄目也不間斷地播出東北風和其他二人轉劇場的節目,這些演出極大地豐富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的娛樂功能。那個時候的火爆,得益于民間二人轉演員能夠抓住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在說笑中適時針砭時弊,反映民眾心聲,努力與觀眾溝通并產生共鳴,和他們把一腔子熱血都倒在舞臺上,演盡“絕活”,展現十八般武藝的特色。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出色的市場運作,使二人轉的這場“革命”登峰造極,推向了極致。
隨著二人轉的日漸紅火與備受關注,二人轉發展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民間”小劇場演出與國有“專業”院團之間出現分化;社會上開始有了“黃色二人轉”、“綠色二人轉”之爭;針對小劇場里的二人轉大部分成了“搞笑二人組合”,與講究“說、唱、扮、舞、絕”傳統二人轉藝術相去甚遠,普遍存在低俗現象,甚至有了二人轉的“真”“偽”之辨。對于這些,有的專家直言不諱地批評道:“認為《傻男人也瀟灑》這樣講笑話的東西才是現在二人轉與時俱進的最新表現方式,實在令人汗顏。二人轉的確是與時俱進,與觀眾親密無間的;另外,它的好胃口、吐納精神的確也是它能存在到今天的重要原因。說口或者笑話,甚至雜技這樣的東西進入到它內部可以看成是二人轉廣收博取的表現,不過僅僅把這些當成是二人轉,并且說它們就是二人轉與觀眾溝通的方式,那不等于說相聲、笑話都成了二人轉?真是荒謬至極。”
大家看,二人轉呈現的是繁榮與萎縮并存的“生態異化”現狀。
二人轉的脫俗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是一個從提出二人轉改革創新的那天開始,就一直存在的問題?,F在一提反對二人轉的“俗”,就有人跳出來說什么“市場需求”、“謀生需要”、“無傷大雅”,還有的人提出俗的二人轉“接地氣”,更有甚者提出“性”話題就是民俗文化的特性等。有的人直截了當:快樂千萬種,有的廉價,有的昂貴,都是百姓所需,一樂解千愁。說這些東西的人其實自己也不理直氣壯。我認為,這話過于矯情。他們不是覺得“俗”的內容好,而是不希望有人管,不希望有滿嘴“官話”、不愿意看“附庸風雅”的二人轉。怕二人轉的改革,改掉二人轉的“土”氣,改掉二人轉的“鄉俗”風味,故而用這樣的一些“理由”做盾牌擋住他們認為來自官方的“長官意志”。當然,會不會有人仍然喜歡那些低級趣味的“噱頭”的情趣,這就不在這里分析了。
這里,我要說,對于二人轉小劇場經常有一些低俗的表演,二人轉的藝術家和評論家不是沒有警覺。2004年4月26日,新華網刊發文章,題目是《惡俗將毀了二人轉》。2007年10月9日,《吉林日報》報道:“近年,隨著東北民間二人轉迅速火爆全國,其特有的幽默、輕松的藝術特色逐漸被更多的觀眾認識和接受,但與其相伴的‘臟口、粉詞’等低俗表演也一直備受爭議。最近,在國家和省里有關部門的管理和力促下,省內較大的二人轉團體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率先行動起來,在今天下午舉行了一場特殊的以演健康二人轉為榮,以說‘臟口、粉詞’為恥的座談會。”
誰來評說二人轉
如何分析二人轉火爆的“市場需求”,這好像是個社會學的問題,也有人把它歸為人文的范疇。
幾乎是全世界都在爭論,人類是“人之初,性本善”呢,還是“人之初,性本惡”?為什么“黃段”、“葷口”、甚至粗俗的不堪入目的東西也能引來場上那么歡喜的笑聲呢?其實,這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問題。全世界的喜劇和笑話、脫口秀都存在這個共性的問題。“無褻不笑”,沒有對神圣的褻瀆、對崇高的譏諷,就沒有笑的因素。但是,中國人的傳統欣賞情趣,這些有傷大雅的“表現”,底下茶余飯后都可以是“話佐料”、“逗悶子”,就是不允許你走進大雅之堂,那是被文化傳統所不允許的。這也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對今天的許多二人轉的表現不滿意的原因。曲藝的發展,離不開主流、市井、村落三大范圍。在三個不同藝術標準的范圍內,二人轉如何界定自己的標準?
所有的曲藝人都知道,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出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你如果對二人轉的現實提出異議,馬上會招來網絡、小報等各種媒體的“棒喝”。十年來,民間文藝團體靠著自身的力量,在文藝市場上風生水起,乃至影響力之大,讓國家財政供養的文藝團體不得不自慚形穢。最有代表性的有郭德綱的德云社和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明星云集、霸氣十足。趙本山雖未參加去年的春晚,但已被定為2014年央視春晚的副總導演了。前不久,趙本山請我參加由他主導的遼寧電視臺“誰來進鄉七”選秀節目。他的弟子以及眾多東北二人轉喜劇演員、愛好者都在這個欄目中展現技藝。我和梁宏達、趙本山作為評委,就是通過對表演與作品創作的評價,闡明藝術的表現一定要有“美”、“丑”之分,強調藝術表現的“丑”與表演形態的“丑”是有明顯區別的。藝術表現的“丑”,也是美的一種展現,而表演粗俗、語言惡俗、內容庸俗的“丑”,是真正意義上的“丑”,是藝術展現的平臺上必須加以杜絕的。我們的評論,在觀眾的反應中非常好,即使觀眾有笑聲有掌聲的一些作品,只要有這些東西,都在我們的批評之中。我從本山弟子認真聽取我們意見的態度中可以感覺到“只要是引導人向上走,人們不會拒絕你的善意”這樣一種誠懇的態度。但是,這代表不了小劇場的全部。你一提意見,就招攻擊,就有人拿“磚頭拍你”,甚至網上一片“罵聲”,這種氛圍非常不好。對于目前社會上低俗二人轉的表演怎么樣進行文藝批評,媒體怎樣幫助二人轉形成一個不斷自我改造、不斷進取的氛圍,不至于在不遠的將來,被自己的“恣意成長”毀壞形象而導致走向自己的反面,實在是應該提出和全社會都應引起重視的問題。
那么,能不能有一個二人轉的評論家們在一起,心平氣和、直言不諱地來一些撞擊的地方,進行一些不帶成見、不以利益得失為喜怒地討論和辯論,各抒己見為二人轉的發展做一些厘清觀點、澄清問題的事呢?比方,二人轉沒有今天小劇場的努力,能不能走到今天?二人轉今天的形勢對二人轉好還是不好?二人轉的“粗口”、“渾口”應不應該說?如果不該說,由誰來管?如果該說,說到什么程度為止?現在小劇場里的“二人轉”叫不叫二人轉?叫“二人秀”行不行?誰來管這事?誰來糾正市場甚至媒體的“誤傳”?傳統的二人轉市場不好?曲高和寡的現象怎么解決?怎么樣做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網上現在登載的“粗口二人轉”、“二人轉葷口”由誰把它拿下來?并且由誰來看住不許上?不允許“粗俗”、“丑陋”表演有它的市場這樣的事,誰去管?能不能管住?
只有大家都“接地氣”地考慮和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使我們的曲藝理論研究結合實際,不是“坐而論道”,你評論你的,我演我的,不是理論與實際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讓文藝批評作用于二人轉今天的表現,不要一個勁兒地在那兒空談。
說實在的,我就是希望這本書,讓專家學者都讀讀,仔細聽聽各方面的人士在繼承和發展二人轉方面,走的路,干的事,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從而得出二人轉究竟該咋“轉”方向的答案和結論,使二人轉更好地“轉”下去。零零碎碎、啰啰嗦嗦、直言不諱地講了那么多的想法,不知道能不能夠給這本書當個序,無非也是想開一個考慮問題的頭,我想說,二人轉認清“俗”字,肯定還有大的發展!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