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用電影講述人性救贖
國產影片《無人區》3日全國上映,記者專訪了導演寧浩
用電影講述人性救贖
圖為寧浩和《無人區》海報。制圖:蔡華偉
12月3日,國產電影《無人區》全國上映。
無疑,這是一部備受關注的電影:2009年拍攝完成,2013年底才得以上映,這部影片為何經歷3年多的“空檔期”?從《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中的嬉笑怒罵,到《無人區》的嚴肅厚重,同一個導演的作品為何發生如此大的反差?
影片上映前夕,記者采訪了導演寧浩。
在虛構空間里呈現人生所面臨的困境和糾結
記者:“瘋狂”系列讓觀眾認識了寧浩,但《無人區》卻與前作完全不同,甚至讓人有一些意外。你的出發點是什么?
寧浩:這緣于幾年前我在中蒙邊境的一段生活。那時候我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區拍電影,遠離人群和現代文明的時間越長,我就越發明顯地感到自己身體中某種東西得到了復蘇,比如視力和聽力越來越好,對自然環境的感知力越來越強;而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能力卻在變弱,甚至變得不那么必要。這些變化,迫使我對人之為人的特性進行思考。
在思考中我意識到,人性是由動物性和社會性兩部分構成的。動物性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人的思維和行為中的利己主義;社會性則更多地表現為自我犧牲和奉獻精神,或者說是利他主義。不同的是,動物性是本能,是先天的;社會性則是人在成長中不斷獲得啟蒙和培養才能得到的。我就想拍一部表現極端環境中人性的電影,表現人對其之所以為人的社會性的追求,也就是人性救贖的主題。
記者:影片從2009年3月開始拍攝,直到現在才上映,這期間《無人區》經歷了什么?
寧浩:這部影片的創作過程并不十分順利,3年時間里,我和創作團隊對影片進行了不少修改。應該說,這些修改主要還是集中在如何把故事講得更清楚,如何把我想要表達的正面價值觀呈現得更明晰。
《無人區》是一個發生在虛構空間里的寓言性故事,著力呈現的是極端狀態下人物內心的掙扎和思考,以及向真向善的精神訴求。電影里的人物都充滿復雜性,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和糾結,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和糾結的極致化。
我希望通過曲折的故事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讓觀眾感受到真與善的感召,從而向社會傳遞更多的正能量。電影呈現的故事越曲折,這樣的效果越明顯,我想這正是電影的魅力所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在整個修改過程中刪減了一些東西,也補拍了一些內容,最終大家看到的影片確實比原本的好。
希望電影能夠成為充滿正能量的種子
記者:可以看出來,通過《無人區》你正在轉型,為什么?
寧浩:《無人區》的確有別于我之前拍攝的電影。這種區別不僅是題材和類型上的,也不僅是表現風格上的。相對于《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無人區》肯定是更嚴肅的,它承載了我更多的思考,這些思考使這部電影顯得比過去的創作更厚重。
這種創作上的變化與我個人成長有非常直接的關系。這種成長不僅是個人閱歷的豐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多的還有對于電影、生活及社會的認知和理解的加深。比如這幾年我讀了很多電影專業書籍,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我也讀了很多哲學、社會學書籍,這讓我進一步思考自己想要通過電影表達的東西,以及電影應當承載和發揮的作用。我希望通過《無人區》傳遞出關于善良人性的呼喚,希望把這部電影打造成一顆充滿正能量的種子。
記者:中國的青年導演已經大規模地成長起來,作為較早成長起來的青年導演,你怎么看待今天的青年導演創作?
寧浩:年輕人的成長在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領域都是必然的,對于中國電影來說也不例外。今年以來,確實有很多青年導演的作品都受到了觀眾的歡迎,他們的出現讓中國電影有了更多人才,也讓中國電影的內容格局更加多元,他們的活力代表著中國電影整體的活力。
有人說現在的青年導演創作還不夠厚重,內容和題材還不夠開闊。我覺得大家應該給年輕人更多信心和希望,每一代人的成長都帶有一個時代的特殊烙印,每一代人的成長也都需要時間的鑄煉。就我個人而言,從《瘋狂的賽車》到《無人區》,我的思考和創作也都在隨著我的成長而成長。我相信大多數青年導演都會經歷這樣的成長,他們在創作上的探索和嘗試需要全社會的包容和鼓勵,反過來,他們的成長也會促進中國電影甚至中國社會的成長。
中國電影最需要的是與觀眾和市場更好地溝通
記者:今天的中國電影產業和電影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你如何理解?
寧浩:2006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總票房還不到30億元,但今年到現在為止,中國電影總票房已經接近200億元,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飛躍。我常說,中國電影現在正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發展階段,這個“好”字,體現在社會生活的豐富、創作環境的寬松、電影資金的充沛、電影市場的活躍等各個方面。
但也要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發展還遠不夠成熟。一方面,許多觀眾還沒有形成較為固定的電影審美趣味,甚至對一些電影的理解還不夠理性和客觀,這就造成了對某些影片斷章取義的誤讀,進而對電影創作造成傷害;另一方面,在一些中小城市新興的電影市場,觀眾對電影消費的基本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
我覺得,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需要大量類型化的電影來滿足觀眾對電影娛樂性的需求,只有在這種需求得以滿足的基礎上,中國電影市場才能進一步擴大,而有了觀眾和市場的土壤,中國電影產業也才能進一步升級。
記者:你認為,要進一步提高中國電影的市場競爭力,國產影片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寧浩:我覺得國產電影創作當前最需要的就是實現與觀眾和市場更好地溝通。中國電影市場正處在一個快速擴容階段,新觀眾的出現、新市場的形成,需要更多新鮮的電影產品進行更多開拓,需要更多創作者用更努力的探索來實現。
觀眾到底希望看什么,應該是每一位創作者都該認真研究和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電影創作不應該是自說自話,也不應當閉門造車,只有尊重觀眾的電影才能得到觀眾的尊重,尊重觀眾就是尊重生活。中國電影人應當一起努力提高國產影片的思想藝術水準,把國產影片的市場進一步拓寬,把中國電影的品牌進一步做大,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讓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上獲得主體地位。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