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迷金石 唯心是藝
戎澤仁,金石、書畫家。自少時從師于溥松窗、何鏡涵二家,打下堅實傳統(tǒng)筆墨基礎。近20年深入研究《金石學》《中國古玉》,多次在國內(nèi)外講學,舉辦畫展。主講的《中國玉文化發(fā)展史》《古玉審美意向》《金石之美》,在國內(nèi)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其繪畫、金石精細考究、畫風別具一格。
我愛登樓最高處看云氣夜讀書 46x46mm
唯心是畫19x39mm
榮辱不驚23x23mm
人多仁少須擇仁交人30x30mm
美有自由之韻律38x38mm
大無畏20x30mm
自十二歲入少年宮學藝,癡迷于金石、書畫,至今四十年丹心不變,“唯心是藝”。十四歲時,有幸在溥松窗、何鏡涵二老身邊做“小書童”學習傳統(tǒng)筆墨,二老是同宗親戚,在“文革”后期也是北京藝術界出了名的“逍遙派”,興趣廣泛,善于品鑒美食,精玩花鳥、魚蟲及小動物。我常被二老拉著參加私人小筆會,各門類的氣象萬千自然而然使我增長了許多見識,額外補充了不少“雜糧”,這雜糧吃得多,身體自然強健!骨子里平添了同輩少有的藝術情懷!
二十多年前,筆墨之余,我又“鬼使神差”地迷上了古玉,于是認認真真潛心地鉆研起來。這一愛,一發(fā)不可收拾,源遠流長的玉文化及優(yōu)美的紋飾圖案一下子把我的心折服了!
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細致,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玉文化與篆刻的淵源。金石印面中“刀法”的走勢是有出處的,它同玉飾圖騰緊緊扣在一起。金石中的“回刀法”、“雙回刀法”、“圓點”的跳躍表現(xiàn),原來始出于商代玉飾圖案中,尤其是商周玉飾“點”的鮮活表現(xiàn)。這種聯(lián)系再次觸動了我的內(nèi)心,也吸引著我不斷探尋,求得更深刻的理解,游刃有余地運用在作品上。
商代紋飾的雙線委婉相連處,無半點生硬接痕,紋飾自上、下、左、右,每組下來與整個玉飾渾然一體,凝聚著豐富的視覺感及震撼力!這一高超的刀法,也影響了清代一些金石大家,如:徐三庚、黃牧甫、陳巨來、葉潞淵等。我亦受益匪淺。
奏刀的同時我更加注重文字之間,排布、大與小、上下左右顧盼、向背、承應、挪讓、交織,更加注重“點”的妙用,看中“留白”布置,留白得當直接影響到整個印面的氣韻、意境,有助表達我內(nèi)心的“心象”世界。
在研究玉文化的過程中,我是極大的受益者,汲取著歲月沉淀的養(yǎng)分,不但豐富著我的內(nèi)心世界,也影響著我的審美意象,甚至完善了自我品格。我愈發(fā)地陶醉在玉文化和金石學中不能自拔,身心暢游,力求不斷超越自己,展現(xiàn)新我!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