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的“人民性”與大眾審美
別林斯基在《論俄國的中篇小說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說》中說過:“人民性算不得真正藝術作品的優點,只不過是它的必要條件?!钡拇_,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不一定能成為優秀作品,但缺少人民性的作品一定不是優秀作品,這條原理對文藝研究同樣適用。作為衡量古今文藝作品歷史進步意義的一個重要尺度,“人民性”同樣也是文藝批評的重要理論視角。
新世紀以來,社會同質性的消解使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走向多元的格局,難以相互闡釋與支持。在消費主義的文化浪潮中,諸多文學批評者或是秉持一種通俗實用的、迎合感性現代性的審美傾向,注重以感官體驗和欲望敘事作為他們理性言說的學術增長點;或是沉溺于在文體旅行中發現“及物”的美學,還原普通人的日常經驗,彰顯出他們對日常世界的關注和對百姓凡俗人生的體察。如果我們對這些理論視角進行梳理整合便可發現,文學批評者大都捕捉到“凡俗人的日常生活”或者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對文本進行分析,探究“人”在字里行間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對其進行美學掃描和意義估衡,這正體現出文學批評應當具有的“人民性”視角,即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新時期以來中國城市市民文化的興盛、新興公民社會的出現、底層勞動者生存問題的凸顯等一系列問題都與我們國家多數人的生存和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這一情況說明,文學批評必須要擊中時代的命脈,批評家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從市場化的角度來響應大多數人的呼聲,其文藝批評文章也要服務于大多數,而不是身居高?;蚴强蒲性核?,在舶來的理論王國中獨具一格,完全無視最廣大群眾的現實需求,曲高和寡,寫那些頗具理論深度卻不接地氣,遠離最廣大讀者、逃避最迫切問題的“空論”和“高論”。這種評論即使專業,也洋洋灑灑,但很容易一下子就嚇跑了很多讀者,甚至成為文學園地中無關痛癢的擺設。因此,文藝評論家們需要隨時調整自己與當前流行文化的距離,有意識地針對大眾普通關注或關注較多的熱點問題進行發言,作出客觀公正的價值判斷,而非人云亦云,滑入審美的泛化。文藝評論應抓住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增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以通俗、大眾化的形式給人民群眾提供可以“消化”的精神食糧,以美的形式傳達批評立場和真知灼見。
正如有人指出的,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大眾審美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后,文學與影像的“共同閱讀”已成為人類接收信息或進行娛樂的重要方式。過去一些文學或文化批評者或多或少都有些誤區,認為文學文本到影視劇文本的改編很難成功,因為好文學具有“不可改編性”,因此這些批評家對電影等視覺媒介的文化不太關注。而今天,文學與電影的互動性正在加強,甚至很多時候,是電影的熱映反過來引發人們對文學的關注,進而影響文學作品的銷路和人們對其作出的評價。當文學與影響共存共榮時,我們自然應該對其加以關注。
其實,從影視角度進入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看電影”已經是今天大多數上班族在業余時間所采用的休閑方式,而每個地方衛視搞的“晚八點劇場”也成為大多數普通家庭消磨晚上時光的首選。因此,對這一領域加以關注正是關注了大多數人的審美喜好,是對文藝的大眾化、平民化發展趨向的一種重視。但是,批評者不僅僅是普通觀眾的一員,還應該具有一種使命意識,要講求公信力,要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如何去解讀去欣賞藝術,只有這樣的評論才是合格的評論。比如,隨著電視劇《甄嬛傳》的熱播,后宮爭斗這一經久不衰的話題再次被推到了收視熱點,同時還帶動了“甄嬛體”的網絡走紅。究竟是什么讓人們對宮斗戲情有獨鐘?是不是因為那些鉤心斗角和陰謀陽謀,和我們都市上班族的職場經驗有所契合。如果把甄嬛比作穿著古裝的白領,安陵容是個四下不討好的打工妹,皇后就是辦公室里的老職員。那么,任何一個處于職場小圈子里的人,都可以找個合適的角色把自己代入。從理論上說,《甄嬛傳》就是一篇關于人性異化的寓言。有專家曾指出“整部《甄嬛傳》都表現出現代性”,女性人物為了生存不得不調整自己與權力的關系,甚至要被動地去充當惡人,這份無奈與妥協廣泛存在于當代社會中。這種透過現象達到本質的評論,普通觀眾是很難得出的,因此,批評家就要發揮對大眾閱讀的影響力,為更多的觀眾提供影視解讀的視角,使之明確氤氳在劇中的批判精神和社會意義,而不是簡單地、平面地對影視劇進行介紹,為之打廣告造勢,也非趨炎附勢地說幾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套話。
再比如,影視劇中廣泛存在著“抗日神劇”現象,特別是近一年各種“捏鬼子腦袋如捏西瓜”、“抗戰英雄射箭都能拐彎”的“傳奇”抗戰劇著實雷得觀眾外焦里嫩,評抗日劇粗制濫造引起觀眾普遍不滿,“比著看誰俗、爭著看誰二”。作為批評者,就不能僅僅和普通觀眾一樣停留在指責投資方的舍義逐利,痛斥編導們胡編亂造的層面,而應該去反思這一現象背后的問題,如“歷史劇”娛樂化、魔幻化與大眾審美心理之間的關系。這種反思的意義在于,當大眾審美處于一個過熱的、浮躁的狀態時,評論家理應為其冷卻,指出其命門所在,這就需要文藝批評者一方面要處理好文藝評論與社會需求的關系,關心大眾審美的焦點問題,也要保持自身的批評品格,培養自身對文化現象的深入剖析能力,站在先進、健康同時富含學理性的立場,對大眾文化進行有意識的價值引導。
當下,學者在文藝評論和引導上可為之處頗多,因為現在正是一個文化繁榮、同時也是價值多元的時代,可供批評家發揮的場域依然是巨大的。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批評家堅守“人民性”的進步文藝向度,既是要站在廣大受眾立場上進行言說,同時也要注意自身話語立場的導向性,統合批評的力度、難度、維度,以自己的聲音為公眾提供另外一種健康、科學、深入的思考方式。同時,我們需要警惕兩點:一是在文化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那些有益無害的娛樂性、消費性作品即使有某種存在上的合理性,但也不能用純粹的平民立場取代“人民性”中“先進性”那一面,畢竟,流行的未必就是先進的。另一方面,在投射“平民立場”或“底層關懷”時,也要避免那種道德優先、高高在上的“俯視”姿態,做那種沒有體驗、缺乏溫度的批評。
?。ㄗ髡呦的祥_大學文學院講師、全國中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研班學員)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