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男性伎樂動起來
“敦煌壁畫伎樂天”舞蹈展演國家大劇院舉行——
敦煌壁畫男性伎樂動起來
敦煌伎樂天男性舞蹈示例
北京舞蹈學院教學實踐展演“敦煌壁畫伎樂天”11月2日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人們第一次目睹了敦煌壁畫伎樂天形象的男子舞蹈呈現。在經典藝術講堂上,聽著北京舞蹈學院史敏教授惟妙惟肖的講解,結合舞臺上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已臻化境的表演,觀眾似乎置身于一千多年前的敦煌。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優美的音樂、靈動的舞姿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的“敦煌壁畫伎樂天”舞蹈展演,是敦煌壁畫伎樂天形象男子舞蹈的首次成熟呈現,也是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教授和北京舞蹈學院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它以莫高窟壁畫素材為原型,通過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學生的精彩“復活”式演繹,再現了絲綢之路各民族的舞姿、服飾與音樂,從而將敦煌壁畫的神韻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次“復活”展演的敦煌壁畫伎樂天包括八個部分的內容:1、啟示-冥想,2、伎樂護法三十六姿,3、伎樂天三十六姿,4、步態生蓮,5、妙音伽陵頻迦,6、降魔金剛,7、飛天長綢技,8、敦煌健舞。浩浩蕩蕩的男女伎樂隊伍,吉祥歡樂,有的吹笛,有的擊鼓,有的彈箏,有的擘箜篌,有的彈琵琶,有的托盤獻花,有的振臂跳躍,有的叉手扭腰,有的揚手散花,長長的五色綢帶似香花漫天飛舞,滿壁風動……壯觀的樂舞相隨的奇景,正如李白在詩中描寫的:“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杳出霄漢外,仰攀日月行。”
敦煌伎樂的動作特征是大幅度的扭腰出胯,伸臂揚掌,體態舒展,挺拔昂揚,同時這些天宮伎樂粗獷豪放的體態手姿,粗壯強健的半裸形體,挺胸昂首的神態,著實讓人看到了男性的體格和神情之美。
金剛力士也是佛的護法神,在莫高窟所繪的金剛力士甚多,尤其在密宗洞窟。在莫高窟第三窟,千手千眼觀音旁邊有金剛樂伎,舞蹈動勢非常強烈,氣勢咄咄逼人,圓目咧嘴,威猛強悍。藥叉多繪制在洞窟下部,形象夸張,姿態各異,有樂有舞,其舞姿彪悍有力,富有陽剛之氣,其形態近于漢代百戲樂舞中的男性舞者。又見那“三十六姿”:有的對面私語,有的橫游太空,有的振臂騰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云飛鶴。
據史敏介紹:“如果說伎樂菩薩的舞蹈以婉轉、婀挪、輕靈、柔媚為主要特征;早期壁畫中的男性伎樂、飛天,以及天王、金剛、藥叉、伽陵頻迦等舞姿的主要風格特征則是:粗獷、灑脫、剛勇、勁健。只有將這兩種風貌迥異的舞蹈結合在一起,才能組成完整的敦煌舞蹈表演流派。”
自舞劇《絲路花雨》誕生后30多年來,敦煌舞蹈工作者一直在潛心研究,在幾代人不懈的努力下,敦煌女子舞蹈從教學到舞臺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藝術表演體系。但對敦煌男子舞蹈部分的動態研究才剛剛開始,處于起步階段。要跳出敦煌壁畫伎樂天形象的人體之美、和諧之美、傳神之美、飛動之美、意境之美,那將是長期的任務。史敏深有感觸地說:“萬事開頭難,相信我們此次的努力,為以后的繼續研究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理想與信念邁出了第一步。”
據悉,史敏近期還將就敦煌舞蹈話題在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高校繼續舉辦專題講座。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