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600余年古城墻遭破壞 當地回應:為歷史遺留問題
近日,有媒體報道河北張家口宣化區600余年古城墻遭人為破壞,“墻體開口、人為鑿洞、拉網架線……甚至修好的城墻又遭破壞。”記者從宣化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了解到,針對媒體報道,當地進行了自查,“遭破壞”的城墻開口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挖,屬于歷史遺留問題,而古城墻的修復也正在進行中。
近日,《宣化古城墻不斷遭黑手》的報道被各大媒體廣泛轉載。報道通過兩張圖片介紹了宣化古城墻遭到破壞的情況,一張圖片稱“剛修復好的西城墻被人為開口,里面是一處工地”,另一張則展現了南城墻被挖出的一間“儲藏室”。報道稱,經歷了600多年風雨的宣化古城墻,在現代文明中不斷遭遇“黑手”:墻體開口、人為鑿洞、拉網架線……甚至修好的城墻又遭破壞。
宣化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稱,針對報道內容,當地進行了自查。該局表示,第一張圖片的說明與事實嚴重不符。西城墻的“開口”是上世紀50年代炮兵學院為走炮車而開設的一個專用門,2006年修復西城墻時保留了現狀,并非人為開口。為了保護城墻的完整度,盡量保持城墻的原始風貌,政府已決定封堵此豁口,并列入文物保護的工作計劃。
而對于第二張圖片反映的南城墻“鑿洞”問題,該局稱,這是上世紀60年代備戰備荒時期居民自行在南城墻上開挖的掩體設施。南城墻整體破壞嚴重,周邊環境較差,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曾與多部門聯合多次入戶做工作,要求住戶在修復南城墻之前,不要再破壞城墻,盡量保留現狀。
宣化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介紹,宣化古城墻全長1.23萬米。北城墻長約3000米,保存相對完整;東城墻長約3000米,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原有的城門以及城樓已被拆除。南城墻殘破相對嚴重,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并且有占地建樓的現象存在。
目前,宣化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已申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投入1.23億元修復北城墻;針對東城墻現狀,制定了《宣化古城東城墻修復工程保護方案》,籌集資金開展東城墻周邊拆遷及維修保護工程;南城墻在搶險加固基礎上,建立了多處古城墻遺址公園,并且制定了南城墻搶修加固方案;研究制定了城墻門樓、角樓、懸樓、護城臺、護城河等其他城防設施修復的規劃方案,同時,通過植樹種草,改善城墻的周邊環境。
據了解,宣化古城墻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是中國北方現存古城中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位重要的著名城池,為明長城九鎮之首。古城墻在清光緒二年之前,進行過14次較大規模修繕,但由于歷史原因,城防建筑大多已消失。宣化是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而現存的古城墻和清遠樓、鎮朔樓、拱極樓是名城的標志,也是長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82年宣化古城墻列入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