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京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作品《黃河,母親河》捐贈儀式暨座談會在京成功舉辦
黃河,母親河 王西京 372cm×1800cm 2013年
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 中國國家畫院 人民大會堂事務管理局 陜西省委宣傳部 時間:2013.10.19上午 地點:人民大會堂陜西廳 學術主持:邵大箴 尚輝
座談會現場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陜西西安,現任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陜西省文聯副主席、陜西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中國畫院院長、西安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學、云南大學、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一級美術師,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榮獲“中國時代先鋒人物”、“第四屆中國改革十大最具影響力新銳人物”、“陜西省紅旗人物”、“陜西省行業領軍人物”、“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四十多年來,他曾在國內外報紙、雜志發表作品5000余幅,先后出版作品集、論文集等60余種。曾先后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英國、法國、泰國、韓國及香港、臺灣、澳門、深圳、大連、北京、廣州、鄭州、合肥等國家和地區及城市舉辦畫展三十多次,被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藝術院校聘為客座教授。
王西京在2000年榮獲日本政府“國際阿卡得密獎”和“教育文化勛章”;2002年榮獲漢城國際書畫大展“國際貢獻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奧林匹克運動”特奧金質獎;2003年獲日、中、韓“國際美術節大展”金獎;2005年獲“法國國際美術沙龍展”特別獎。
應中共中央辦公廳、人民大會堂事務管理局的邀請,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畫家王西京歷時9個多月創作的巨幅主題山水畫《黃河,母親河》(372cm×1800cm),于8月底完成,9月初運送抵京,陳列于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10月19日上午9點,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人民大會堂事務管理局、陜西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王西京為人民大會堂創作的巨幅作品《黃河,母親河》捐贈儀式暨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陜西廳舉行。本次座談會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邵大箴和《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主持。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發來賀信,對座談會的舉行表示熱烈祝賀。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局長嚴沛為王西京頒發了作品收藏證書。40多位文化部門領導、著名美術理論家和畫家,50多家媒體出席了座談會。與會專家就《黃河,母親河》的主題意蘊、時代氣息、切入方式、突破創新等多個層面進行了深入評析和熱烈討論,一致認為該作品代表著王西京藝術探索的新階段和新風貌。本報特刊發座談會發言紀要,以饗讀者。
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人民大會堂我來過很多次,看過很多作品,覺得王西京的《黃河,母親河》陳列在金色大廳里,它的氣勢和氛圍,它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它帶給人們的藝術感染力,都是強烈而鮮明的,所以說這幅作品非常特殊,可以說是王西京最近幾年藝術創作的里程碑,同時也為我們討論廳堂繪畫如何與建筑環境相結合、相融合,主題內容如何與藝術語言形成有機整體等各方面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國有兩條母親河,一個是長江,一個是黃河,一南一北。王西京的《黃河,母親河》是宏大敘事的山水畫巨作,是黃鐘大呂般的盛世強音,體現了為母親河高歌的大手筆,畫出了中華文化的根脈魂魄,畫出了中華兒女的自強不息,畫出了中華文明與時代精神的交相輝映,抒發了為實現偉大民族復興而歌唱的胸懷。
李樹聲(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他的畫氣勢和氣魄都很大,非常壯觀。選擇壺口瀑布這一段來表現黃河,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黃河那么長,究竟畫什么,選擇這個地方我覺得很有代表性,因為黃河本身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集中表現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和瑰麗氣象,象征著我們中華民族,畫中有種奔騰向前的氣勢,與我們的時代非常契合,藝術表現非常成功。
劉曦林(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館研究員):首先祝賀王西京《黃河,母親河》美術創作工程的成功。這幅力作從西京到北京,陳列在人民大會堂的金色大廳里。畫家首先考慮的是多層面的整體關系,因而《黃河,母親河》首先是大型廳堂繪畫、大型環境藝術創作的代表性作品。王西京把這幅力作捐贈給人民大會堂,高風亮節,令人欽服,當然這也是這張畫最好的歸宿,希望有關方面妥善保存和維護,因為他捐贈的是歷時半年之久、嘔心瀝血的巔峰之作。
馬鴻增(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原副主任、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新中國成立以來,廳堂藝術(殿堂藝術)成為專門畫種,很有研究價值。我覺得王西京的作品完全符合我個人對廳堂繪畫的審美要求。金色大廳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它的作品應該代表國家形象。王西京是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人,他創作這幅畫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其必然性的。
盧禹舜(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王西京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畫家之一?;仡櫵乃囆g實踐,我以為他確實是一位中國當代主流美術的代表畫家,無論是早期作品,還是今天的《黃河,母親河》,都在主流美術的實踐領域走在時代前列。他的作品中體現著對民族精神的謳歌,洋溢著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站在他的新作《黃河,母親河》前面,我們從橫亙千年的大河主題中,感受到強烈的時代精神印記,感受到強烈的個性風格,時代氣息非常濃厚。
王鏞(《中華書畫家》雜志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王西京的新作既畫出了黃河的氣勢,也畫出了黃河的特色;既畫出了民族精神,也凸顯自身個性。構圖和山石的排布以橫向為主,畫面非常開闊,我覺得這種處理方式最適合象征母親河寬闊而溫暖的胸懷,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我們以前看王西京的人物畫,譬如早期的代表作《遠去的足音》,筆墨非常凝重,有一種心系天下的憂患意識,這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流露。他這幅作品的個性正好與表現民族精神融匯得非常完美,成為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
徐虹(中國美術館資深研究員):進入金色大廳看到王西京的新作,確實非常震撼人心,因為大廳里主要是花鳥畫和畫山的作品,以靜態美為主。在這樣一個廊柱、吊燈和地毯的硬線條結構的廳里,水的洶涌澎湃使金色大廳具備了一種音樂感、流動感和富有生氣的力量。從整體上來說,我覺得這幅作品所呈現的視覺感覺是以現代美為代表的山水畫的典型。
陳醉(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黃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很特殊的文化概念和符號,恐怕無論在文學、繪畫或音樂領域,黃河這兩個字,或者有關元素的出現,所有炎黃子孫都會眼睛濕潤,心潮澎湃。王西京的《黃河,母親河》非常感人,非常震撼,他畫的黃河壺口不完全是壺口,他融入了炎黃子孫對黃河精神的理解和感悟,畫得非常好。畫黃河題材,水平不夠的畫家容易畫出行畫,行畫與杰作之間的微妙區別就在于精神提煉,看王西京這幅作品,使我們得到了震撼,陳列在金色大廳非常合適。
孫克(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這張畫我看可以用八個字概括:“雄渾博大,形神兼備”。這樣畫黃河,能夠表現一種蒼茫、雄渾、厚重、奔流萬里的感覺,全世界恐怕只有黃河有這么大的氣派,但是集中體現這種精神的,大概只有壺口。大家都很關注壺口,畫壺口的人非常多,但能像《黃河,母親河》一樣陳列在金色大廳,讓大家為之動容,還是不容易的。雄渾博大,不只是選擇得好,堅凝的巖石、奔騰的水流、云霧和氣勢都畫出來了,我覺得是很典型、也很典范的一件作品。時代發展了,民族的精神更加昂揚,所以有《黃河,母親河》這樣的作品來表現,正是應運而生。
劉勃舒(中國美協顧問):看了王西京的畫非常高興,感覺極為震撼。這幅畫突破了好多東西。在他的畫中,色彩極為豐富,黃河之水感覺像有感情似的,要畫出這種感覺是很難的,今天能做到這一點的畫家不多。
楊力舟(中國美協顧問、中國美術館原館長):這幅畫我看了以后十分震撼,主要談兩點。這幅新作對于王西京來說的確是藝術創作的里程碑,因為過去他給大家的印象一直都是一個杰出的人物畫家,山水畫比較少。第二,他的作品陳列在人民大會堂非常相稱。我們常常不能忘記傅抱石、關山月他們畫的《江山如此多嬌》,實際還有一張畫是《萬里長城》,不過宣傳得很少,應該說也非常好。今天又增加一張《黃河,母親河》,我覺得王西京給美術界爭光了。我也感謝人民大會堂能夠給王西京這么一個平臺,可見他們是伯樂。
王西京是長安精神、黃土精神、黃河精神培養成就的一個陜西畫家,業務成就在全國是非常矚目的,名氣很大,甚至及于海外。在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都為中國畫的發展創造了新的面貌,顯示出了杰出的才能。在事業上,王西京是一個自強不息的開拓者,他創建了西安國畫院。他擔任美協主席之后,陜西美術事業繁榮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階段,是一個很稱職的領軍人物。
梁江(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西京這幅力作是根據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來創作的作品,所以我想首先這不是一件單純的藝術作品,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形象工程,如果說中國美術館是學術界的專業展廳,人民大會堂也是我們一個展示國家形象的展廳,人民大會堂里傅抱石、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是我們幾十年來的經典,迄今為止無人超越,我想除了它的藝術表現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江山如此多嬌》體現了時代的氣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為人民大會堂繪畫是非常難的,它是一種綜合性工程,是一種環境藝術,必須要根據廳堂環境,根據它的實用功能來決定最后效果。人民大會堂的畫,有一些基本要求是必須要遵循的,作品必須要大氣,必須要有相當的分量,在其他場合覺得好的作品在這兒很可能就不行,就不符合這種追求,這是非常有難度的藝術創作。所以在人民大會堂里畫什么,如何畫,要達到何種效果,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王西京這張作品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夠體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氣勢,體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氣象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把黃河這樣一個既有歷史氣勢又有現代氣派的題材畫得這么豐潤、一往無前,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體現了我們對中國夢的追求,達到了金色大廳的畫作所應該達到的藝術效果。
很多優點專家們都講過了,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陳醉剛才提出假如他用中國傳統的水墨來表現是否更好,我想這是可以探討的問題。在這個場合里面,用丙烯來畫而且要考慮到金色大廳的功能甚至要考慮到保存的條件,在中國美術館里我們有非常專業的保存條件,但是在這里,可能人流有時候會非常密集,又有很強烈的燈光,在這種特殊場合,丙烯可能會更適合一點。但是如何把丙烯跟中國元素結合,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就像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嬌》一樣,我們還有很多課題要做,王西京用丙烯進行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探索,一種實驗。我想這種實驗也給當代中國畫家在一個都市化的時代,如何用中國畫元素來適應這個時代的要求,適應環境藝術的綜合要求帶來了很多啟示。如果我們把中國畫納入環境藝術,放到這樣一個特殊場合來考慮的話,當代中國畫很可能就不是以前國畫家畫山水來臥游,來滿足自己的個性和趣味,或者文人雅集,幾個同道來欣賞的小情調。王西京的這幅新作,他的探索和實驗也給當今中國畫家、給中國畫壇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他的經驗值得重視。
李一(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觀察》雜志主編):為一件作品開一次座談會的情況比較少,特別是在人民大會堂來開這種座談會就更少了。王西京的作品是一張重要的作品,這次座談會也是一次很有特點、很有意義的座談會。在金色大廳掛《黃河,母親河》之前是掛了一幅書法作品,這幅書法作品寫的是《中華賦》,是用行書寫的,尺幅和王西京的新作一樣大,寫得很好,但感覺用“二王”的書風來寫,雖然內容和形式都很好,但是感覺稍微弱了一點,秀氣的一面多了一些,缺少厚重感。這次換成了王西京的這幅黃鐘大呂般沉雄的作品,更適合人民大會堂這個環境,更適合金色大廳的環境,這種作品的意境和金色大廳的環境恰當地結合在一起了。我們國家在走向盛世,應該有黃鐘大呂之作,特別是在人民大會堂應該有體現中國走向復興、走向盛世的代表作,王西京的作品,感覺到適逢其會、適得其所、歡欣鼓舞。
程征(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王西京跟我是西安美術學院的同學,以我的理解,他起初是抱著做一位畫家的理想開始他的奮斗歷程的,這幾十年里他這個理想實現得很精彩,但是近十幾年來,我感覺到用畫家這個概念已經很難界定王西京的身份了,特別是他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又擔任了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之后,思想、眼界和追求都有質的提升,現在他考慮的已經不只是畫家怎么表現自我的問題。他任陜西省美協主席后,一系列的舉措作為,是一個只關心自己創作的畫家不可能完成的。他提出了“長安精神”的概念,他越來越感受到“長安精神”是以漢唐雄風為代表的,“長安精神”與當今中華民族復興應該也可以對接起來??此嫷狞S河,可以感覺到排山倒海的氣勢。顯然他在追尋一種美學的崇高。這幅作品在當今出現,在一個人物畫家筆下創作出來,沒有一種崇高的追求顯然是不可能的。
夏碩琦(中國美協資深編審、《美術》雜志前主編):我們一直在呼喚民族氣派,呼喚時代力作,呼喚精神性和正能量,王西京以他的這幅力作做出了令人感動的回應。這幅畫很充分地強調了各種因素對比中的統一與和諧,比如虛實關系,山石之間奔騰的河流,氣勢浩蕩,是一種虛與實的結合。另外在構圖上,上部的地平線用得非常到位,地平線有寧靜的心理作用,后面氣勢恢弘,排山倒海,形成了動與靜的統一和諧。體量巨大的同時又要做到豐富充實,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單純,王西京成功的方面是既充實、豐富而又單純。王西京傳承了宋人的格物精神,對要表達的對象細心觀察體味,把握并表現出它的規律。這幅新作再次表明寫實與寫意的結合是藝術走向成功的一條陽光大道。
趙力忠(中國國家畫院藝委會委員):以壺口瀑布來表現黃河的作品很多,但一般來說,畫壺口往往是得其形,把形放在前面了,而弱其勢,勢畫不出來,也有的得其勢,失其象,少數個別的也有的在象上有所成功,但是卻缺其韻。看了王西京的畫后,我覺得這四點他做得比較好。且不說形,因為現在經過專業美術教育的人在形象把握上一般都比較容易解決。在勢上,因為壺口是在黃河前面好幾里寬的河面,在壺口一下擠壓,人看的位置附近沒有高地方,還是比較平視的地方,所以這個勢要通過想象,通過精神感悟,把自己升高來看這個勢。王西京作畫,我覺得他更多的成功在于象,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往往都是正面看壺口瀑布跌落的階段,都重點表現這一塊,為它這種震撼所震動。對于水跌落下來以后再往下面走,這一段人們注意得較少,實際上體現黃河壺口瀑布氣象的恰恰是在跌落以后,再往下面幾十米的地方。舉個例子,一個球,你用大力彈下去,后面才能彈得高。如果是平地上滾動,就不會彈起來,正因為黃河壺口瀑布的落差和前面能量的涌動,所以在下面幾十米以后翻滾起了水汽云霧和煙云,過去畫壺口瀑布的人不太注意,而王西京注意到了。他用畫幅1/4的面積表現這一塊,既表現了它的云霧和氣象,同時從構圖上來說也適當給這塊留出了空當,為他的題跋閃開了位置,余音繞梁,留下了悠長的回味。
劉龍庭(人民美術出版總社編審):這幅巨作陳列在金色大廳和其他地方是不同的,因為人民大會堂是我們國家的象征,黃河也是我們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個標志。前些年看了西京的《春潮》,感覺他的畫氣魄很大,站在時代的高度,立意不凡。繪畫要講調子,黃河是黃色調,這幅《黃河,母親河》陳列在金色大廳里,與環境渾然一體,這樣它的格調就在一般作品之上了,完滿地抒發了畫家的內心情感和對民族精神的謳歌頌贊。
丁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這幅力作得到了理論家的一致好評,我覺得這首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當代中國最強烈的愿望是和平發展,逐漸成為世界強國,因此我們需要有一種能夠弘揚正能量、宏大、崇高的作品,《黃河,母親河》在這種語境下應運而生,這就是天時。地利也非常重要,所有藝術家都夢想能把作品陳列和保存在金色大廳。人和就是剛才大家很多的肯定和贊美。天時地利人和一件都不缺,這是非常難得的。
鄭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看了王先生的畫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大畫面、大氣魄、一種宏大的精神,在這方面的王先生的努力是非常成功的。傳統山水畫中山和水是對比關系,山往往是主體,山是畫實了,水往往虛化,山高水長等等都這么相應處理。但我發現在王西京的畫面上,他把這個關系倒過來了,水是主體,他把虛的東西畫充實了,讓它散發出一種內在的光輝。他把山的主體和制約性因素隱藏起來了,讓水的性格充分展現出來,讓人充分感受到水的力量和氣勢,展現出了水的包容性和獨立性,這是非常成功的。我認為王西京通過有限的畫面展開了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包孕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一點在圖像閱讀和內在含義的延伸上非常重要。
王志純(北京畫院資深研究員):我是先看到了畫作的印刷品和邵大箴的文章,在現場看了原作,有幾點很突出的感受,一是作品的氣勢,再就是它的力度,還有一個是整體感。這幅畫作陳列在金色大廳確實氣勢恢弘,雄渾壯美,和環境非常協調。畫作的力度我覺得不僅來自畫面整體,布面丙烯的那種整體效果,再就是他的方形用筆的力度,那種黑白對比、色彩對比,色彩對比的那種強度,各種形式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力量感,這是我的突出感受。
我覺得有兩點非常值得研究,一是大河的象征意義,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象征,也是這幅作品很豐富的精神內涵。再就是作品的學術意義,這確實是一幅大作、一幅力作、一幅具有時代性的作品。在美術館開研討會的時候談到,一個畫家總得有幾張巨作,能夠代表他的階段性創作,才能在美術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這個作品就是王西京的巨作,既代表了他過去的成就,又有新的探索。因此,王西京和他的這幅作品在當代中國畫壇的學術意義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陳彥(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西京是陜西的重量級藝術家,也是陜西美協的主席,陜西文藝界的標志性人物。他熱愛陜西,扎根陜西,三秦大地的風土人情孕育了他,他也不遺余力地描繪著美麗的三秦大地。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充滿了歷史感和民族性。王西京新作巨大的象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的內涵十分博大,是一部黃鐘大呂式的作品。中國眾多藝術門類走到今天,確實需要深切地呼喚代表國家形象的藝術大作。王西京的這幅黃河作品,正是我們一直呼喚的表現國家形象的一部大作。
王西京(著名畫家、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2012年11月份十八大以后,接到了中央辦公廳的創作任務,其實我心里非常糾結。金色大廳代表著國家形象,這幅作品也應該是體現時代精神的標志性作品。為人民大會堂創作是很神圣的事情,這不只是個人的事情,可以說是國家所賦予我們當代美術工作者的重大命題。這幅作品創作過程中,采納了藝術界很多朋友很好的建議。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們當代美術人給共和國64周年的集體獻禮。
這次創作對我來說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探索和自我超越的過程,同時也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啟示,這些啟示是在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為今后創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今后我還會沿著這個路子繼續探索創新,為民族、為國家、為時代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
尚輝(《美術》雜志執行主編):《黃河,母親河》的成功源于中國畫、西畫與廳堂藝術的深度融合,在中西古今的貫通方面達到了自身的高度,達到了一種辯證統一,所以才有這么激動人心的效果。今天美術界提出了要塑造國家形象,而王西京正是以他的巨制《黃河,母親河》深刻而準確地闡釋了美術中的國家形象。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