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力量集結紹興柯橋 建言獻策力推曲藝發展
多方力量集結紹興柯橋 建言獻策力推曲藝發展
——第三屆中國曲藝高峰(柯橋)論壇在浙江省紹興縣柯橋鎮舉辦
10月23日至24日,由中國曲協、浙江省紹興縣人民政府主辦,紹興縣文廣新局、紹興縣文化發展中心承辦的第三屆中國曲藝高峰(柯橋)論壇在浙江省紹興縣柯橋鎮舉辦。來自全國各地曲協系統、高等院校、專業院團、研究機構和新聞界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曲藝創作創新的途徑和方法、經營性曲藝發展、文化體制改革與曲藝、現實題材與曲藝創作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中國曲協主席姜昆為論壇發來書面講話。他希望廣大曲藝理論評論工作者充分認識曲藝學術研究和理論建設的重要性,反對抬轎子、捧吹拍的庸俗作風;講究說真話、說實話;倡導一針見血、切中時弊的評論作風,增強曲藝評論家的使命感、責任感;不斷增強曲藝理論評論的創造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拓寬視野,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曲藝實踐,放眼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認真研究曲藝創作的新動態、曲藝表演的新變化,從豐富的曲藝現象中提煉真知灼見,使曲藝理論評論符合曲藝發展的實際,引領曲藝創作表演的健康發展。
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董耀鵬,浙江省文聯書記處書記張均林出席,中國曲協副主席、浙江省曲協主席翁仁康,紹興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偉卿等參加論壇。
以“曲藝:自覺與自信”為主題的本屆論壇設主旨發言、主題發言和分組討論三個環節。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受邀作了題為《當下文化新趨勢》的主旨發言。祝靜芝、孫立生、陳爽、岳永逸、周錫山、張祖健、胡磊蕾、劉雷等專家學者分別作了主題發言。此次論壇共收到論文近60篇,并評出《傳承和發展地方曲藝的“紹興樣本”》《編寫曲藝教材 建立學科體系》《大地與種子——從“曲藝之鄉”的話題說開去》《掌握藝術本體 建立藝術自信——以“譜為框格 色在潤澤”及“口傳心授”為例》《城墻內外:曲藝的都市化與都市化曲藝》《關于二人轉的話題》《曲藝批評的價值與尊嚴》《諷刺功能與劇場藝術是相聲發展的根本》《曲藝的自覺與自信略論》《加強曲藝品牌建設 提升曲藝發展水平》《試論評彈流派和蔣派基礎》《現代相聲小劇場的優與劣》《臨海詞調唱腔在民族聲樂教學的應用》《溫州鼓詞“娘娘詞”考析》《淺論四川曲藝改革創新的戰略性思維》等15篇優秀論文。
據悉,中國曲藝高峰(柯橋)論壇自2009年舉辦第一屆,2011年舉辦了第二屆。論壇已經成為曲藝理論學術活動的重要品牌,為擴大曲藝學術交流,加強曲藝理論建設,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推動曲藝事業傳承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累累碩果,作出了積極貢獻。
論壇累累碩果需善加利用
董耀鵬 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概括這次論壇的主要成果,大致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這次論壇實現了曲協系統、高等院校、專業院團、新聞媒體和研究機構5個方面的力量的集結。二是大家在討論中進一步深化了學術研究、理論建設及評論的重要性,曲藝理論研究在大家的心目中的位置大大提高。三是不論是老一輩,還是中青年,大家在交談中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感覺可做的、要做的事越來越多,對在目前大好形勢下的曲藝發展充滿信心和希望,非常好地應和了此次論壇的主題——自覺與自信,在此基礎上實現自強、自省、自知和自為。四是此次論壇收到論文近60篇,這些文章質量很高,直面曲藝發展的實際,審視制約曲藝發展的癥結,對曲藝藝術整體以及不同地區、不同曲種的發展策略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五是共同的責任擔當讓大家心貼得更近了、手拉得更緊了、肩并得更齊了,大家把各自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守望相助,為曲藝發展建言獻策。六是大家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期待,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同志暢所欲言,從年輕人的視角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這些累累碩果來之不易,需要我們也值得我們善加利用。
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今后的曲藝學術研究,我提幾點思考:一是要堅持成功的做法,就中國曲協來說,一年一屆的精品創作班、三年一屆的全國曲藝學術研討會等活動要堅持辦下去,久久為功。二是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曲藝本科專業教材的編寫工作,為發展曲藝高等教育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三是大力推動中國曲藝網的改版升級和《曲藝》雜志的轉企改制,為廣大曲藝從業者提供更好的發聲和推介平臺。四是加大扶持力度,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擇機出臺切實有效的措施,發揮好曲藝藝術中心的功能,加大曲藝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的力度。
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應共存共榮
張頤武 北京大學教授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在全世界的能見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我們的文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新的新動態和新的狀況。去年年底有兩個象征性的事件:一是莫言得諾獎,這是中國文化能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另一個是《泰囧》的火爆行情,這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爆發性增長的重大標志。目前文化產業有“四跨”:跨平臺、跨代際、跨群體和跨文化。“四跨”的結果,給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中國的機會其實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中國會改變全球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根本生態。
今天,我們的大眾和大眾文化正在發生諸多新變化,這些變化值得關切。如何應對這些新的挑戰和問題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首先,“80后”、“90后”的年輕人的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大,如何認識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長的一代人的心理和文化狀態,是當下文化建設需要正視的。其次,中等收入者的文化作用和在文化消費中的指標作用也需要得到更多關切,因為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要求往往在社會中形成輻射效應。再次,互聯網在文化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如何面對不斷出現的網絡文化新問題也是新的挑戰。一方面,需要我們在文化方面有遠見,成熟理性地學習,提出更遠的遠景,能夠創造出精英群體,成熟理性文化上又能繼續的精英群體。中國崛起將來會是一個中華文明的崛起,不光是一個國家的崛起。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有豐富的大眾文化來安定,除了高雅文化、精英群體外,一定也要有大眾文化。
主題發言摘編
傳承和發展“紹興樣本”
祝靜芝 紹興縣副縣長
面對厚重的蓮花落資源,紹興縣委縣政府提出了紹興蓮花落“二次創業”的目標,出臺了《紹興蓮花落二次創業五年發展規劃》,把紹興蓮花落作為繁榮和振興紹興曲藝的“牛鼻子”工程扎實推進。紹興蓮花落的傳承和發展,引起了中國曲藝家協會的高度重視和極大關心,也引發了全國各地曲藝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積極熱議。紹興蓮花落“二次創業”的實踐和探索被中國曲協領導和全國曲藝界同行贊譽為傳承和發展地方曲藝的“紹興樣本”。
五年來的實踐和探索告訴我們,紹興蓮花落的傳承和發展得益于人才梯隊的培育和建設,蓮花落人才的培育既要著眼長遠,也要著手當前,而且要特別注重培育新一代(青少年)的曲藝人才和曲藝觀眾,只有牢牢抓實抓好蓮花落的人才培育,才能實現紹興蓮花落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傳承和發展既是一項具體任務,更是一個研究課題,需要開展學術研究,不斷挖掘紹興蓮花落的藝術內涵,為紹興蓮花落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學術支撐和理論指導。為此,五年來,我們在紹興蓮花落的藝術研究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探索。如組織舉行紹興蓮花落百年論證會,舉辦紹興蓮花落百年紀念大會等。
“曲藝之鄉”不是塊招牌
孫立生 山東省曲協主席
我心中的“曲藝之鄉”,絕不是高高懸掛的一塊招牌,而是一部與民俗民風唇齒相依、血肉相連,有著抹不掉的記憶、傳說、故事、人物,生動且鮮活的曲藝文化史詩。由此,我把“曲藝之鄉”視之為“曲藝沃土”。
很多人將“適應”等同于“熱情”,于是乎,“曲藝之鄉”便成為曲藝活動“頻繁”、“熱鬧”的代名詞。而我認知里的適應,更該是一種清醒與理性,一種有益于“種子”成長的、恰到好處的適當。也就是說,要為優秀曲藝人才的發現、成長,提供一種長遠的、良性循環的環境。這,似乎才是“曲藝之鄉”的應有之義和發展之本。我把人才比喻為種子,認為從“藝無止境”概念延伸開來,人才是一個動詞,是一個永遠成長的過程。沿著這樣的思路深入,我認為優秀的“種子”也有兩個與之命運息息相關的關鍵詞:爭取和汲取。爭取,不僅僅單指主動或熱情,更認為種子在大地的懷抱里。汲取,對于“種子”成長的意義更是不容小覷。
土地與種子無非是個形象化的符號。事業的興衰當然還是起于人,止于人。寫好“人”的文章才是曲藝成長、發展之根本。判斷一種曲藝形式的興衰,要審視它旗幟性人物的素養與境界。
口傳心授是曲藝的傳家寶
陳爽 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
藝術自信是一種藝術形式生存發展必須具備的優秀素質。但是,做到“自信”絕非易事,自信不是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的保守姿態,更不是順應商業需要華麗包裝出來的時髦姿態。
“譜為框格,色在潤澤”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重要觀念。曲藝音樂也是“譜為框格,色在潤澤”的完全實踐者。曲藝音樂發展史中,尤其是鼎盛時期的近現代時期,一個個知名的演唱家同時也是曲藝音樂的創作者,比如鼓界大王劉寶全、墜子皇后喬清秀、蘇州彈詞大家蔣月泉,這些都說明了曲藝音樂的創作從傳統上講是表演者的責任,但同時也昭示了曲藝音樂創作的核心要求——必須由曲藝藝術的內行來擔當。筆者多年的曲藝音樂教學中,由于條件所限,只能通過錄音、錄像、曲譜來讓學生接觸曲種音樂,但是教學過程中我會盡量提供機會讓他們親身體驗口傳心授。曲藝藝術由于歷史及社會原因始終不太被現代教育體系所接受,但同時,也較之其他傳統音樂形式如民歌、戲曲、民間器樂更少地被西方教學思想修改與破壞。口傳心授就是學校教育外一個非常寶貴的教育方式。曲藝工作者一定要看到這個寶貴的傳家寶,變劣勢為優勢,用這個方法培養更多的表演人才和內行觀眾。
讓曲藝回歸鄉土
岳永逸 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
近些年來,主流與非主流相聲、二人轉與二人秀的激烈論爭,表明人們關于曲藝認知的混亂。作為因應新的主流意識形態建構而生的“曲藝”可以打破既有的官民、雅俗、大小傳統等二元認知的桎梏,直面曲藝本身。在曲藝演繹的歷史長河中,以厚厚薄薄的城墻為界,城墻內外的曲藝分別有著“媚下”和“迎上”的基本取態。這意味著鄉野曲藝一直就有的都市化歷程。二人轉和溫州鼓詞在當代不同地域的紅火,預示著諸多鄉土藝術再度繁盛的可能,但必須首先讓這些鄉土藝術回歸鄉土。
遺憾的是,在全球化語境下,當下的曲藝發展有著急迫地要遠離鄉土,走向他者與外部世界的盲動。多數人熱衷的是一舉成名天下聞的“大”(躍進)發展。不言而喻,在曲藝原生地沒有很好基礎的前提下,刻意迎合他者、脫離傳統、擺脫方言的改革、創新是舍本逐末的愚人做法。作為地方的文化、方言的藝術、群體的生活,任何一種曲藝的繁榮都是以充分體現其鄉土味、方言味為特色。將曲藝還歸地方,還歸于民,而非拔苗助長式地硬生生地讓曲藝進城才是繁榮曲藝更合理、更長效的做法。
曲藝批評的價值與尊嚴
胡磊蕾 蘇州市文藝創作中心專職編劇
毋庸諱言,當下,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的曲藝批評風行泛濫。他們不認真研究作家作品,不關心群眾審美需求,遠離社會生活和主流文化,故作高深,故弄玄虛,追求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把通俗的問題深奧化,沉醉于所謂“純評論”的孤芳自賞。不講原則、不懂藝術、不說真話的批評正在危害文藝批評的名節聲譽,批評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嚴重偏離,這種偏離反映到如經濟的、政治的、利益的等等關系中又出現了批評的混亂和無序,使批評的品格和價值隨之下降而遭世人詬病。
當前,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時期,曲藝創作和曲藝批評作為曲藝事業發展的兩翼,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建設服務,不僅是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當下曲藝批評家義不容辭的職業追求。如何維護曲藝批評的尊嚴?評論家們必須做到以人為本,主動了解百姓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要和訴求;要堅守人民的立場,堅持并掌握真善美相統一的批評標準;要說真話,做到堅守真理,實事求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曲藝的自覺與自信
周錫山 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曲藝青年演員要有從事曲藝事業的自覺和自信,底氣從哪里來?讀書改變命運,從讀書中來。青年曲藝演員平時有背劇本的任務,記性好,要下決心、也有能力讀、背精彩的古文。中央和地方文化領導部門應該制定政策,對中青年文藝工作者給以有規劃、有一定考核制度的國學基本經典和古典詩詞文的欣賞、學習的培訓,并以此作為他們學習的目標,而不是僅僅舉辦效果甚微的傳授創作經驗的培訓班;高校應該向他們免費開放旁聽課程。
當今青年,在應試教育和數理化統治學校的情況下,文化素質低下,文藝欣賞的趣味低下,不少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自覺和自信,被電腦游戲、流行歌曲所俘虜。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要從小培養和灌輸的,人文經典的學習需要自幼必要的背誦和終身反復鉆研,而正確的文藝欣賞趨向和習慣,也需要灌輸。我認為可采取以下措施:自小學一年級起,進行民族藝術教育,引導和指導學生學會欣賞各類高雅和通俗的民族藝術,包括曲藝藝術,中學起兼學西方的高雅藝術欣賞。在初小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藝術基礎等等。
加強曲藝品牌建設
張祖健 上海大學教授
把品牌理論植入曲藝理論來,可以形成如此的認知:曲藝藝術品牌是曲藝區別于其他藝術,區別同類藝術競爭性演藝活動的識別系統;曲藝品牌代表了該藝術活動具有的藝術權益和商業權益;曲藝品牌及其權益是曲藝創演者、經營管理和傳媒者與藝術欣賞者共同建構的系統;曲藝品牌扎根于曲藝忠誠觀眾的終身價值,并構成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品牌是促進曲藝全面發展的管理工具。曲藝品牌理論建設首先是站在實地研究基礎上,開展曲藝品牌的技術理論研究,這種研究從理論建構曲藝品牌的歷史原構入手,逐步分析發展中的時代解構活動,梳理曲藝在社會發展中創新重構的客觀規律。
曲藝品牌建設的第一階段是從曲藝品牌歷史原構相關分類形式中擇取板塊及其內部細分因子,據自身條件和可借用的社會人文資源,進行優勢孵化,直至養成當事曲藝家藝術新優勢。第二個階段是曲藝家孵化新的藝術優勢因子后,以這些優勢因子為核心,重新安排曲藝內部結構秩序,革新或創新曲藝品牌,這是曲藝品牌在解構后的最核心階段——重構曲藝新品牌。
現代相聲小劇場的優與劣
劉雷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相聲民間組織的大量出現,使得相聲從業人員的數量驟增,這對于相聲的傳播與傳承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這種繁榮的背后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相聲演員數量的激增難免讓相聲圈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使得相聲隊伍兩極分化嚴重,使得媒體對于相聲的導向也一度出現混亂。相聲小劇場的曲目,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小劇場的相聲自然需要凈化,但在凈化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過于苛責相聲,畢竟作為一門“俗”藝術,它所展現的是一種世俗文化的魅力,離開了這些“俗”相聲也將無從談起了。
作為相聲從業者,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覺意識。首先,這就需要提高演員自身的文化理論修養,至少對相聲藝術的歷史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其次,對相聲的現狀有一個清醒的、全面的認識,相聲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三分鐘熱度”式的跳躍。最后,應該對相聲的未來有一個很好的規劃,相聲的繁榮或偽繁榮過后,到底該何去何從。除此之外,媒體也應該認真對待相聲的宣傳和引導,至少讓大眾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相聲,相聲的魅力是什么,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民眾對于相聲傳統的文化自信。
聲音
在本次論壇的分組討論中,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從各自角度提出了很多關于曲藝創作、表演、評論、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并就如何進一步發展曲藝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在第一組中,有的人認為創作要注重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反對孤芳自賞,要積極適應社會,不要羞羞答答的;要有“非精品”意識,首先寫得要像曲藝,然后在此基礎上再走向精品的趨勢。有的結合自己創辦青少年曲藝教育基地和教材編寫的經歷,呼吁理論研究者和教育者要把自己的理論成果和創作、演出結合起來,不要搞空洞的理論研究。有人建議中國曲協適當的時候舉辦一次以高校曲藝教育為主題的研討會;有人認為,非遺項目要非常嚴肅的對待,既然是非遺項目就要原汁原味地表現非遺的價值,按照非遺法科學全面地進行保護,建議政府部門要多舉辦非遺保護培訓班,有了數量上的保證,才有質量上的可能。有人建議對曲藝演員要有資質認定和業務考核。有人建議中國曲協對南方鼓曲和唱曲舉辦研討會或搭建發聲的平臺,專門為地方曲種召開研討會,把柯橋論壇的經驗總結成為一種理論性的、成熟的東西拿出來給其他地方學習。有人提出曲藝演員要加強理論學習,反對有些藝術家漠視理論,呼吁曲藝應該立體化發展,要接地氣、接文氣,有人建議曲藝評論的聲音在更大范圍傳播,來自基層曲藝家的聲音要更響亮一些。有人提出了一些困惑,比如說應當如何應對曲藝生存的環境不斷變化,如何應對在城鎮化進程中曲藝丟失了很多賴以生存的環境等等。
在第二組中,大家表示,曲藝理論研究、評論的成果要與實踐接軌,不應該為研究而研究,為評論而評論,不要使理論評論研究成為一種自娛自樂的行為。曲藝理論評論要在關注曲藝市場、曲藝節目質量的同時,更要關注曲藝從業者,對接曲藝演員的素質,提升曲藝均衡發展,使得曲藝評論更接地氣、更富實效,理論評論要接地氣,后續工作要跟上去,在適應的前提下實現引領的實效。曲藝理論評論的思考要與真相聯系,曲藝理論評論的視角要與作品掛鉤,曲藝理論評論的效果要靠觀眾來檢驗,曲藝理論評論的提升要向體系化靠攏。大家表示,曲藝傳承不能忽略多樣性并存的意義,既不能忽略原汁原味,也不能忽略活性傳承,既要重視古也要注重今。曲藝理論評論強調曲藝市場還是藝術性,是重視地域性還是重視南北交流的可行性,是強調曲藝精品還是新作,是強調呼喚政府政策支持還是靠自身實力贏得市場,是鼓勵走進電視還是表彰堅守劇場,電視是制約曲藝還是擴大影響等等問題都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此外,大家還關注了曲藝高等教育,對加強曲藝學科建設提出了很多思考。還有人對如何培養青年觀眾提出了諸多想法。有人建議,要重視曲藝理論研究成果的儲備和積累,擴大曲藝研究的視野,曲藝理論研究要關注前沿性的現象。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