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文藝】文聯社會 藝為人民
文聯社會 藝為人民
——寫在廣州市文聯成立63周年之際
大愛羊城·情系雅安——廣州文藝界賑災義演義捐活動
報告文學《超越新聞》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
金秋十月,是收獲的季節。
躬逢盛世,在紀念新中國成立64周年、改革開放35周年和習仲勛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廣州的文藝家們也迎來了自己的“家”——廣州市文聯成立63周年的日子。我們圍繞“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活為源泉”的主題,舉辦了各類座談會、文聯主席書畫聯展等多種形式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以文藝家特有的方式慶祝自己的生日。
這是廣州市文聯第一次確定自己的生日。今年,我們專門成立了多個調查小組,通過到省市檔案館、地方志、圖片社、報社、宣傳部、省文聯等各個單位調查論證,拜訪老同志、召開專家咨詢委員會等方式,確認了廣州市文聯成立于1950年10月1日,與新中國同生日,比新中國小一歲。
廣州市文聯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廣州市文藝事業的發展史。成立以來,廣州市文聯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有過工作順利開展、事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也遭遇過狂風暴雨沖擊、機構癱瘓的停頓時期,走過了艱難曲折但又是方向正確、堅定不移的奮斗歷程。文聯的發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文革”十年、改革開放至今3個歷史時期。
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歡欣鼓舞的廣州文藝人著手籌建廣州市文聯。1950年9月30日,廣州市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會議開幕。10月1日,廣州市文聯(籌)宣告成立,成為新中國誕生后華南地區最早成立的文藝人民團體之一,也是全國最早誕生的城市文聯之一。成立以后的廣州市文聯積極開展聯絡迎接馬師曾、紅線女等著名文藝界人士從香港回歸祖國、組織文藝家參加抗美援朝慰問團等大量工作。1963年,廣州市文聯召開首屆代表大會,團結和動員全市文藝工作者創作和學習,積極為革命事業服務。一大批文藝家在歐陽山、陳殘云等帶領下分別到農村、工廠深入生活,創作了一批深有影響的力作,迎來文藝創作的第一個大豐收。
第二階段,“文革”十年,文聯工作處于停頓狀態。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至今。1978年。廣州市委批準市文聯正式恢復活動。1982年,召開市第二次文代會。全市各文藝家協會、學會、研究會,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團結廣大會員,積極開展文藝精品創作和各類豐富多彩的文藝展覽展演活動,涌現出一大批反映時代生活、具有嶺南特色、思想性與藝術性較高的文藝精品,為推動廣州文藝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目前,廣州市文聯團結聯系著33個文藝家協會的一萬多名會員和5萬多名文藝愛好者。
回顧63年來廣州市文聯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我們得出一條重要的結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活為源泉”來開展工作。
廣州文藝和文藝事業發展63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宣傳部的正確領導,離不開中國文聯、廣東省文聯長期以來的關心指導,離不開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離不開老一輩文藝工作者的艱苦創業。歐陽山、陳殘云、秦牧、關山月、黎雄才、賴少其、劉侖、紅線女、潘鶴、楊之光、陳翹等廣大文藝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熱情謳歌改革開放生活、積極傳播先進文化,創作出一批影響全國、引領時代的優秀作品。1984年,以廣州個體戶為故事背景的電影《雅馬哈魚檔》是國內第一部以個體戶為主角的電影,不僅創下了8000萬元的票房紀錄,更被譽為“廣東改革開放的第一張名片”。電視劇《外來妹》是第一部反映打工一族的電視生活片。廣東音樂一度在全國獨領風騷,雅俗共賞。音樂作品《請到天涯海角來》《濤聲依舊》《我不想說》《彎彎的月亮》《大地飛歌》等紅遍大江南北?;泟》e極探索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花月影》《刑場上的婚禮》《碉樓》既贏得了票房也贏得了專業獎項的肯定。話劇《情結》《南越王》、音樂劇《星》《西關小姐》、雜技劇《西游記》、芭蕾舞劇《風雪夜歸人》、大型人偶劇《八層半》、國畫作品《荷塘雨過》、雕塑《拓荒?!贰吨楹O女》、玉雕《仿古鴛鴦三鏈瓶》、象牙雕《盛世乾坤》等一大批時代氣息濃郁、思想與藝術性較高的作品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山花獎及國際金獎等大獎。文藝各門類百花競放、異彩紛呈,創出了一道富有中國氣派、嶺南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廣州風景線”。
63年來,廣州市文聯充分發揮“聯”字優勢,廣泛調動社會資源,動員廣大文藝家,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努力當好黨和政府文藝工作的得力助手。通過推動和促進中國音樂金鐘獎落戶廣州、承辦廣州文藝獎、打造羊城國際粵劇節、中國(廣州)大學生戲劇節等一系列活動,在豐富廣州文化生活、提升廣州文化影響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1990年主辦首屆羊城國際粵劇節,吸引了全世界10個國家、兩個地區、3000多名票友,消除了華僑同胞和國際友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誤解。1995年參與承辦“中華之聲,民族之魂”首屆中國星海音樂周,讓人們重溫歷史、牢記國恥,其規模之大開創了合唱藝術史上的世界之最。2002年成功舉辦亞太地區管樂協會第12屆年會及廣州國際管樂演奏大會,管樂之聲響徹羊城大地。2003年力促中國音樂界唯一國家級綜合性專家大獎——金鐘獎落戶廣州,已成為中國音樂界的龍頭工程和全國重要的文化品牌。2007年與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共同主辦了全國基層文聯工作座談會,推動了街道、鎮及村、社區文聯工作的開展。2008年,反映新聞工作者抗災救災先進事跡的報告文學《超越新聞》,展現出不屈的民族脊梁,受到了李長春同志的肯定。
黨的十八大之后,廣州市文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黨關于“廣泛開展志愿服務”的號令,召喚著文藝家們高舉文藝志愿服務的大旗,紛紛“走轉改”,開展了豐富多彩、活潑多樣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2013年3月4日廣州市文聯成立了“一家親”文藝志愿服務團。
這支文藝輕騎兵活躍在廣州城鄉基層,令文藝志愿服務遍地開花,至今已深入各地開展60場不同規模的文藝演出、文藝支教等活動,組織各藝術門類文藝家700多人次,惠及群眾近8萬人次,成為文藝家參與社會實踐、服務人民的重要平臺。文藝家們的身影遍布在榕樹下、池塘邊、田間地頭、大街小巷。既送文化,又種文化,加深了廣大文藝工作者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豐富和活躍了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也受到了中國文聯和廣東省文聯領導以及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和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新多次的贊揚。
中國夢,薪火傳。新的藍圖已經繪就,新的航程正在揚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大戰略目標和一系列戰略舉措,提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人類的精神家園”的重要淪斷。廣州,這個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的英雄之城,正在市委、市政府“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建設人民滿意的理想城市”建設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和光彩。我們堅信,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與關心支持下,在廣大文藝家的齊心協力下,廣州的文藝工作和文聯工作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奉獻出更多更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社會的文藝精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努力開創文藝工作新天地,為推動文藝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貢獻!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