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藝術還是需要“高精尖”
古箏藝術還是需要“高精尖”
——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觀察
通往青年演奏家的階梯
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半決賽結束后很久,來自中國音樂學院的選手魏菀都沒有從比賽的狀態中恢復過來。站在一旁的媽媽偷偷觀察著女兒的神情,心中不免有些擔憂。“這孩子從6歲開始學古箏,到現在學了十多年,等的就是這一天。”媽媽一邊為魏菀擦著汗,一邊對記者說。與媽媽的緊張相比,第一次參賽的魏菀表現出的更多是興奮。“參加金鐘獎比賽是我從小的夢想,本以為能入圍復賽就是勝利,沒想到闖進了半決賽。”魏菀說,“可惜今天我有個小失誤,可能會影響最終的成績。金鐘獎是選拔青年演奏家的專業級別比賽,任何一點兒失誤都會致命。”
半小時后,半決賽成績公布,魏菀的擔憂成為現實,她以一分之差落選決賽。她有些小失望,但還是以一個微笑表明自己會在4年后的下屆比賽中“卷土重來”。在魏菀身邊不遠處,站著她的校友劉穎。半決賽第一名的成績,似乎并沒有讓她感到特別的興奮。這已經是劉穎第三次參加金鐘獎比賽了,豐富的大賽經驗練就了她處變不驚的心理素質。“上屆比賽我得了銀獎,說這次不想得金獎也是假話。”劉穎表情平靜地說,“但這次參賽我的心態成熟了很多,不會再有那么強烈的功利心。與名次相比,我更希望能夠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傳遞給觀眾,讓他們讀懂我的音樂。”這種平和的心態,使劉穎的發揮始終處于十分穩定的狀態之中。在第二天舉行的決賽中,她以超過9.8分的成績一舉奪得金獎。曾參加過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等眾多比賽的劉穎很清楚,金鐘獎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就在于其專業性。“每個選手都要演奏7首難度、風格各異的曲目,無論技術表達還是情感表達都要十分充沛,這無疑對我們的專業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劉穎表示。
在比賽時,劉穎盡可能地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注入演奏之中。她彈奏的那曲《暗香》,便以靜謐的意境之美打動了評委。“我不希望演奏出一種大悲的感覺,而是想表達出那種發自內心的、隱隱的傷感,以真實的情感來打動觀眾的心靈。”她說。劉穎告訴記者,在平日里,自己除了苦練琴藝,還會閱讀很多美學類的書籍,并抽時間欣賞一些畫展。“我必須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美學修養和情商,這些素質對于一名古箏演奏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劉穎說。
創新的“度”與流派的“界”
坐在金鐘獎古箏比賽評委席上的評委會主任王中山全然忘記了深秋的干燥,只有在選手換琴時才會想起喝一口水。“這些年輕人表現得太出色了,他們演奏時專注的神情讓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自己。”作為國內著名的古箏演奏家和教育家,王中山最想看到的就是古箏這門古老的藝術能夠煥發出年輕的光彩。
除了選手們扎實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比賽中的一些創新更讓王中山感到欣慰。“選手們演奏了《如是》等一批新創作的作品,這是曲目上的創新;很多古箏都是新研制的產品,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這是樂器上的創新;有的選手站著彈奏,有的選手在演奏時突然吟唱起來,有的選手還會擊打琴身以制造節奏感,這是表演形式上的創新。”王中山總結道。
也有人指出過多的創新是在作踐古箏藝術,但王中山卻認為,所有的創新都是百花園中的一朵,不管它是否是帶刺的玫瑰,誰也沒有資格不加分辨地鏟除它。“我們應當以一種兼容并包、寬容豁達的態度去對待各種創新。當然,無論怎樣創新,都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不能改變古箏的音色。任何傷害了古箏音色的創新,都是浮云。”王中山表示。
一些只強調外在感染力而忽略內涵表達的炫技式演奏,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古箏的音色。王中山覺得,如果一個很有天賦的年輕人過于執著于炫技,是有點兒可惜了。“那些演奏水準有限,但形象很好、舞臺感較強的選手,可以通過一些‘花活兒’來吸引觀眾的眼球,這對于古箏藝術的普及也是有好處的;但那些具有很高水準的選手,還是要磨煉高雅、有思想、有內涵的演奏能力,朝演奏家的方向發展。古箏藝術需要普及,也需要‘高精尖’,就像陳美演奏的小提琴很有創意,但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帕爾曼這種大師的藝術水準相比。”王中山說。
而古箏各大流派界限日漸模糊的趨勢,也體現在了本屆金鐘獎的比賽之中。“國內的音樂學院大多采用標準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們博采眾家之所長,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流派的特征。隨著各個流派交流、融合的加強,完全按照某個流派技法演奏的選手會越來越少。”王中山表示,“在我看來,傳承古箏的精神要比傳承它的流派和技法更加重要,因為你不可能永遠將一個人禁錮起來,不讓他參考、學習其他流派的優點。在全球化時代,藝術流派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這同樣適用于古箏領域。”
本屆比賽評委、音樂理論家張振濤對王中山的觀點表示贊同,但他還是希望能夠在選手演奏傳統曲目時,聽出一些只屬于某個流派的特色——河南箏要有河南箏的味道,潮州箏要有潮州箏的風格,秦箏也要有秦箏的風骨。“這屆比賽里選手們的演奏技術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演奏風格卻趨于同質化,這與我國聲樂領域的‘千人一聲’現象有些相近。”張振濤表示,“演奏者應該如何凸顯作品的地域風格?最好的辦法還是要到曲目的發源地去生活一段時間,一邊學習當地的音樂,一邊融入當地的生活,這樣才能對曲目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