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舞臺】粉墨共舞
時間:2013年10月28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張桂銘
近日,《2013中國戲曲人物畫年展》在朱屺瞻藝術館舉辦,展覽由《關良戲畫》《梨園掠影——中國戲曲人物畫名家寫生展》《生旦凈丑——2013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畫師年展》三部分組成,本版從中擇其佳作刊登,以饗讀者。 ——編 者
生旦凈末丑 明瓚
我一直都喜歡中國民間藝術,而戲曲恰恰是民間藝術中經常出現的表現題材,民間戲曲所具有的質樸性、詼諧性、技藝性、俗言性、象征性以及它直抒民意,順應民間好惡的傾向性,使戲曲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一直以來都保持著一股強大的生命力量。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戲文插圖、戲出年畫、戲曲人物剪紙、皮影、戲人面塑、泥塑都離不開一個“戲”字,這些扎根于國人血脈中的藝術樣式,都有一種活潑的生命和新鮮的趣味。
中國戲劇本來就已經是一門很高的藝術,而且戲劇本身也包含著繪畫藝術之美。所謂“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就充分反映了民眾的審美和價值觀。戲劇用繪畫來表現,簡單地照搬或者描摹肯定是不行的,必須根據繪畫的特點進行再創造,就中國畫來說,還必須充分調動筆墨、構圖、造型、色彩諸因素,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近現代隨著以關良為代表的戲曲人物畫的出現,戲曲在美術中的表現形式也隨之變得更加獨特而多樣。戲曲中的生、旦、凈、丑,在繪畫中通過黑白灰,點線面,把這些看似簡單的藝術元素充分調動起來,經過想象構思、取舍變化、創造出一件件精彩動人的藝術作品來。戲畫題材不再僅是對戲曲故事情節的描繪,而是融入了更多畫家主觀的創造性。尤其是在水墨戲畫上,一方面戲曲以它特有的表現力和形式美給了現代中國畫家一個更為自由的創作空間,另一方面水墨的表現技巧,寫意的表達方式也擴展了戲曲作為繪畫題材的內涵與外延。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