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巡展”在太原舉辦
舉杯邀明月——詩人李白(青銅) 吳為山
方罷身體競技,卻遇精神長跑,或許歷來參加馬拉松競技的運動員很少能如“太馬”運動員這般幸運和竊喜——9月28日一大早,“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國內(nèi)巡展·太原展”在太原美術館向市民敞開大門,恰逢在此舉辦的2013太原國際馬拉松賽的運動員剛下跑道。國內(nèi)國外、專業(yè)業(yè)余,無數(shù)“太馬”運動員甩著汗水魚貫而入,欣喜不已,不僅為能享用這免費的藝術午餐,更為有幸欣賞到誠意的精神盛宴。
由中國美協(xié)、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文聯(lián)、太原市人民政府、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此次展覽展出了吳為山近30年來創(chuàng)作的部分經(jīng)典雕塑作品53組、近70件,在3個展廳分三大部分展出:為中華乃至世界文明作出杰出貢獻的文化巨匠雕像,展示其內(nèi)涵深厚的人文精神;以母親、兒童為題材的作品,歌頌深藏于人類心靈深處的真善美;反映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下受難中國人的群雕作品,旨在讓人們記住歷史、忘記仇恨,表達對和平的真誠祈望。
為時代造像:把中國人的形象立在世界上
左邊,一位身形健壯、精神矍鑠的西方智者,長發(fā)垂肩、須髯若神,透著深邃理性的目光;右邊,一位文弱清瘦、親切慈祥的東方圣賢,手中的龍頭節(jié)杖恍若遙接蒼穹,傳遞仙風道骨之神韻。一入展覽大廳,在屹立其中的多尊古今文化巨匠雕像中,這對已于今年6月被意大利國家博物館羅馬威尼斯宮永久收藏的青銅組雕作品《超越時空的對話——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與中國畫家齊白石》格外搶眼。創(chuàng)作者將圓雕與浮雕相結(jié)合,以流暢、洗練的手法,傳神入骨地塑造了齊白石、達芬奇這兩位東西方藝術巨擘的圣像。并立、對望,正如被譽為東西方藝術之門的兩位“門神”。這對穿越時空的圣像守候在其余兩個展廳門口,又與大廳中眾多雕像遙相輝映,引領人們走進精神世界。
一柔一剛,若擎天立柱,矗于精神空間的組雕《問道》,表達了先賢老子與孔子的神應意會。始于這里,從書圣王羲之到詩仙李白,從數(shù)學家祖沖之到航海家鄭和,從清末怪杰辜鴻銘到文化昆侖錢鐘書……幾十位林立的古今文化旗手,仿佛鋪展延伸出一條精神跑道,那種攝人心魄的肅穆莊嚴觸動著每位觀者的心靈。
“很多年來我一直有一個夢,這個夢就是把中國人的形象立在世界上。中國人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但僅有這些還不是中國人,中國人還有一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塑像不僅僅要塑出外形,更重要的是要塑出靈魂。持續(xù)地用藝術手段去傳播中華文化,彰顯中國人偉大的精神,會讓世界感動的!”展覽現(xiàn)場,吳為山如是剖白了心跡。正是執(zhí)著于這樣的追夢之旅,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他創(chuàng)作的近500件作品已遍及國內(nèi)外,多件作品斬獲國內(nèi)外大獎并被世界許多著名機構(gòu)收藏。成就觀者的同時,又何嘗不是鑄者的精神長跑?
《超越時空的對話——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與中國畫家齊白石》 (青銅)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巨匠達·芬奇以其科學與藝術最完美的結(jié)合在人類文明史上聳起了一座巍然的豐碑。
中國現(xiàn)代繪畫大師齊白石主張藝術貴在似與不似之間,追求心靈的真實。
在東方、西方不同的空間,在古代、現(xiàn)代不同的時間,兩位藝術大師仿佛在作穿越時空的對話。
寫意雕塑:倡導“寫意”是一種文化自覺與自信
“媽媽,她沒有眼睛,可我怎么覺得我可以看到她的眼睛呢?”在以母親和兒童為主題的展廳里,一對母女圍著一個小女孩雕塑久久凝望。“是啊,真奇怪,沒有眼睛、鼻子、嘴巴,可她的表情卻讓人特別有感覺,那么活靈活現(xiàn),那么可愛傳神!”媽媽正在感嘆著,女兒已悄悄拿過媽媽的手機,前后左右地為這件名為《希望之一——小姑娘》的塑像拍起照來。事實上,與這一作品相連的《希望之二——笑童》《小背簍》《唱支山歌》《女童》《扎辮子的小女孩》等一系列以小女孩為表現(xiàn)對象的雕塑確是讓觀展的孩子們流連忘返。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仿如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的寫意精神,從作品流淌出的風韻,也許正是觸動觀者心靈的藝術符碼。面對處于文化斷層之中的中國傳統(tǒng)雕塑,以及頻繁淪為西方藝術理念演練場的中國現(xiàn)代雕塑,吳為山獨辟蹊徑,挖掘中國詩歌、書法、繪畫獨有的寫意精神,吸收西方寫實傳統(tǒng)和西方現(xiàn)代主義成果,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詩風蕩漾,文意堂堂”的“寫意雕塑”理念,形成了既保留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核,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和時代氣息的新標準,將寫意雕塑系統(tǒng)化、體系化。
如果說文化巨匠雕像是創(chuàng)作者以泥當筆,刻畫社會歷史、斧鑿時代的烙印的“敘事詩”,那么《扎辮子的小女孩》等系列作品,更像是一首首“朦朧詩”。透過一個個朦朧的意象,觀者不必弄清楚究竟做的是誰,卻能從中清晰地體味到古老民族文化的神韻和現(xiàn)代審美理想的追求。“寫意雕塑是在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上生長出的吸引世界文化的一種創(chuàng)造,這里有中國人的詩性精神,也正是我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吳為山說。
《希望之一——小姑娘》(青銅)
汶川地震后的羌寨,我看到了重建的家園。雖沒有找到曾經(jīng)遇到的那位羌族老人,卻看到許多可愛的兒童,似爛漫的山花盛開在重生的大地上。
創(chuàng)作就像做了一口飯,要端到人民面前,他們才能吃到
“水泥地上是長不出花朵,長不出萬年松的。”談及將經(jīng)典作品奉送給人民大眾觀賞的辦展初衷,吳為山如是說。他強調(diào),好的藝術最重要的是接地氣,要與深厚的文化歷史相融匯,要跟普通百姓相融匯、相溝通,那就是藝術的人民性、情感性。“一個藝術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真誠,對文化的真誠、對人的真誠。”
與多次國際巡展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國人形象、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不同,吳為山坦言,在中國巡展是希望讓更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甚至小朋友更加了解中國文化。“佛教里有一種‘設像傳教’,即佛教的教化常常不是依賴經(jīng)書,而是建一座廟堂,把佛像立在那里,讓大家對之頂禮膜拜,以達致精神洗禮。而我們今天缺少這樣的一種對文化的崇拜。拜金主義、急功近利,或如網(wǎng)絡中那些庸俗調(diào)侃的文化已經(jīng)蔓延盛行,對年青一代是一個很大的危機,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藝術家有義務對他們進行引導。”吳為山說。
太原展的現(xiàn)場觀眾熱情高漲,尤其是激活了眾多小朋友的熱情,這讓吳為山頗覺意外也倍感欣慰:“國外許多博物館用線攔出專門通道,讓很小的小朋友能夠進去觀展,小朋友不懂什么油畫技法,但是他們看了之后卻能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藝術工作者是需要知音的。你有熱度,我就有溫度。”吳為山透露,在完成了國際巡展之后,以此次太原展為起點,他計劃將在國內(nèi)其他十幾個城市陸續(xù)巡展,期望在各地方文化部門的支持下,共同努力為文化民生搭建平臺,讓雕塑藝術走到人民中去,尤其是面對中國雕塑藝術普及弱于西方的事實,這樣的工作更加必要。“藝術不是高高在上,藝術創(chuàng)作就像做了一口飯,沒有人能吃到,要端到人民面前去,人民才能吃到。”
《在一條船上——達芬奇與齊白石的神遇》(青銅)
你在船的那頭,我在船的這頭,我們同在人類歷史漫漫的長河中泛舟……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