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劇本本身就是件藝術品
繼22年前的話劇《海鷗》之后,北京人藝再次與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導演合作,推出劇目《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這次的導演是彼得羅夫,曾執導過《三姐妹》《復活》《皆大歡喜》等知名劇目,2011年,他執導的作品《活下去,并且要記住》曾在首都劇場上演。北京人藝青年導演王鵬此次和彼得羅夫共同執導《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演員陣容均為北京人藝中青年演員。10月14日,本劇建組,事實上,關于這部劇的籌備工作,已歷時一年多。
《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是意大利作家皮蘭德婁的代表作之一,寫作于1921年。劇中圍繞六個被劇作家遺棄的角色與正在排演劇作家作品的演員間的沖突展開,演繹了一段“戲中戲”。構思精妙而邏輯荒誕,作品因其獨特的藝術個性從誕生之日起就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并使作者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王鵬介紹,這部創作于上世紀20年代的劇目,以當時的意大利為社會背景,但很多現象跟現代社會是相似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在語言、生活細節等方面和現代社會有不同之處,所以,創作之初,他和彼得羅夫達成的共識就是劇本改編要本土化和現代化。
“我把劇中的場景都轉換到了中國,并且把《紅樓夢》《西游記》這些經典名著引入,讓觀眾最后看到一個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故事。”王鵬稱,他希望把劇中的六個角色變成活生生的六個人,告訴觀眾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通俗是很重要的,原劇本中很多理論化的臺詞都被改成了現實中發生的故事,因為我們最終要讓觀眾看得懂這些故事。”
已經來到北京人藝參與排練的彼得羅夫,這樣形容自己的狀態:“我有一個清晰的感覺,自己是個外星人,這里有完全不同的文化、交流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他表示,皮蘭德婁能夠憑此作品獲獎,是因為在戲劇藝術上找到了新的表現方式,在當年非常具有先鋒意義。彼得羅夫認為,皮蘭德婁在劇中提出了一個問題:什么是藝術的真實,什么是生活的真實,而這一問題在今天依然需要探討。“藝術的真實往往先于生活的真實,被生活的真實印證,所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去證明。”彼得羅夫說。北京人藝中生代演員鄒健在劇中任主演之一,他表示,這個劇本本身就是個藝術品,“它被埋藏了很多年,未來一個月的排練時間,就是挖掘它的過程”。
北京人藝歷史上曾有多次與外國優秀導演合作的劇目,《請君入甕》《推銷員之死》《嘩變》《海鷗》等不僅成為人藝對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同時也是人藝劇目庫中的精品。《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是北京人藝又一次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探索。王鵬認為,與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導演合作,更多的是創作方法上的合作,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學習,希望借此機會學習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導演方法和藝術創作理念。本劇將于12月7日至15日登陸首都劇場。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