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做到不只為取悅而說話
訪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
張泉靈近照
>> 在巨大的災難面前,記者的職責不僅僅是單純地尋找真相,更是要通過報道去撫慰更多受傷的心靈。我們不應該為了收視率而漠視生命。
>> 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我們所要做的無非是說真話、說良心話。即便我們做不到從來不為取悅而說話,但至少可以做到不只為取悅而說話、不只為自己的安全而不說話。因為對這個時代,我們是有責任的。
最令張泉靈記憶深刻的那些事,有兩件發生在2008年。她記得那年的5月8日,奧林匹克圣火登頂珠穆朗瑪峰,她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主持了這場舉世矚目的電視直播,當時四周的歡呼聲仿佛至今仍在耳畔回響;4天之后的5月12日,汶川突然發生特大地震,她立即馬不停蹄地奔赴災區,連續奮戰12天,她覺得自己在直播時流下的那行淚水,體現的不是軟弱,反而是一種堅強。
除了圣火登頂和汶川地震,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非典”、2010年的玉樹地震等重大事件,都曾在張泉靈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從事新聞行業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的一輩子相當于別人的幾輩子,因為你可以去別人去不了的地方,接觸別人接觸不到的人,這些人和事會成為你生命中的營養。也正因此,我才會如此熱愛自己的職業。”在獲得由中國視協頒發的第8屆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后,張泉靈再次表達了自己對電視新聞事業的感情。
對于曾經獲得過“長江韜奮獎”、“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等眾多獎項的張泉靈而言,“德藝雙馨”這個稱號似乎來得有點兒太早了。“‘德藝雙馨’,在我心目中是一個得了就該退休的獎。”張泉靈說,“因為‘德’和‘藝’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字,都是需要人們終其一生去修持、磨煉和精進的,剛剛行至人生半途的我,實在覺得距離這兩個字的要求還差得很遠。”
從1997年北大畢業進入中央電視臺算起,張泉靈已經在電視新聞戰線上整整工作了16年。在經歷過太多的物是人非之后,她越來越體會到,新聞道德對于記者而言是一種多么重要的素質——甚至比專業素養更加重要。2008年汶川地震時,張泉靈和攝像師克服重重困難終于進入了重災區,然而她卻發現,采訪很難進行。“幾乎每個受訪者都失去了親人,當受訪對象傷心欲絕、失聲痛哭的時候,我的采訪是否應該繼續?”每當內心發出這樣的疑問時,張泉靈都會迅速轉換自己的身份,設身處地地為受訪者著想,盡可能去體會和理解他們此時的感受。于是她發現,原來簡單的新聞采訪也能如此震撼心靈。
“記者以什么樣的姿態和口吻去采訪災民,會直接影響受訪者的情緒。一個不恰當的問題,甚至可能導致一位受訪者的崩潰。有些記者并不顧及這些,他們會去觸碰那些幸存者的傷處,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報道是足以吸引觀眾眼球的。但他們并沒有考慮到,自己的采訪會給幸存者帶來多么大的傷害。你很難想象,一個平時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道德修養的記者,能夠尊重采訪對象的感受。”張泉靈說道,“我想,在巨大的災難面前,記者的職責不僅僅是單純地尋找真相,更是要通過報道去撫慰更多受傷的心靈。我們不應該為了收視率而漠視生命”。
近來頻頻發生的有償新聞事件,更是讓張泉靈感到新聞戰線的道德建設已迫在眉睫。“為什么有些記者會為了五斗米折腰,甚至成為敲詐勒索專業戶?他們真的那么缺錢嗎?我覺得不是。根本原因在于他們認為記者事業并不值得自己為之奮斗一生。對于他們來說,記者的工作只是一個平臺、只是一條通往名和利的捷徑而已。”張泉靈說。
獲得“德藝雙馨”榮譽稱號后,張泉靈當然不會停下腳步。近幾年來,她一直在通過一雙敏銳的眼睛,去發掘身邊的人和事。“兩免一補”政策實施后,農村孩子交不起學費、買不起課本的問題已得到解決,但張泉靈發現,字典數量嚴重不足卻成了農村學校的老大難問題。“比如在廣西偏遠地區的農村,很多三四年級的孩子不會查字典,遇到生詞就卡殼,為什么?因為一本小學生用的《新華字典》售價16元,一本中學生用的《現代漢語詞典》售價68元,對于一些農村學校和農村孩子來說,這簡直是天價。很多農村學校一個班只有一本字典,甚至連一本都沒有,這肯定會影響學生的自學能力。”于是,張泉靈跟蹤報道了農村學校字典匱乏的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從今年起,財政部、教育部開始免費為農村中小學生配發《新華字典》。“作為媒體人,我們有責任讓全社會了解這樣的問題;而作為公眾人物,我們也有必要利用自己的正面形象去宣傳、推廣社會公益事業。”張泉靈表示。
張泉靈始終認為,心態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30歲的時候,她突然意識到,如果電視新聞是值得自己從事一輩子的事業,那么自己又有什么必要急著出名、急著得獎、急著當官呢?于是,她的生命從此豁然開朗。“不著急才能做得好,不著急才會做得開心。不急功近利、不爭強好勝,會讓你發現原來同事和同行并不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會讓你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會讓你的工作和生活更有質量。”張泉靈談道。
最近中國美術學院舉辦的“先生回來”美術展,讓張泉靈感慨良多。這次美術展展出的是蔡元培、胡適、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等十位民國先生的照片、書籍和影像,展廳背景板上的一行文字引人深思:“那些背影,是一個民族的正面”。“也許終我一生,也無法達到那些大師們的高度。但我至少應該做到,當自己也成為背影的時候,能夠留下些許電視新聞職業的正能量。”張泉靈表示,“陳虻曾說過,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我們為什么出發。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我們所要做的無非是說真話、說良心話。即便我們做不到從來不為取悅而說話,但至少可以做到不只為取悅而說話、不只為自己的安全而不說話。因為對這個時代,我們是有責任的”。
(編輯:蘇銳)
· | “倫敦回響”藝術展亮相北京798藝術區 組圖 |
· | 廣東省聲樂協會在穗成立 崔崢嶸出任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