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性電影《藍風衣》新片發布會在京舉行
紀實性電影《藍風衣》新片發布會在京舉行
全國優秀鄉村醫生侯方杰為該片原型
電影《藍風衣》新片發布會現場
10月11日,以四川省營山縣城南鎮殘疾村醫侯方杰為原型的紀實性故事片《藍風衣》新片發布會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該片根據中國作協會員陳天忠撰寫的報告文學《白衣丹心》改編,由四川省衛生廳、營山縣委縣政府、北京南國紅豆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攝制,將于近期在全國各地影院公映,旨在弘揚醫德,傳遞正能量,助力中國夢。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在發布會現場發言
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在發布會現場發言
四川省營山縣縣委書記鮮俊才現場發言
北京電影學院導師謝飛應邀出席發布會
《藍風衣》主要講述了在中國學習中醫的美國留學生戴維利用寒假時間游覽四川,在營山縣巧遇拄著拐杖的七旬村醫侯方杰,被侯醫生的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所吸引,便拜侯方杰為師,跟隨他一起學習中醫,為群眾義診送藥、幫助貧困患者的故事。主人公侯方杰、侯方杰的妻子、侯方杰的徒弟以及許多病人都是真人真事。作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的主人公侯方杰,首次本色走上銀幕現身說法,把自己真善美的事跡展現給世人。說起首次“觸電”的感受,侯方杰坦言,這次經歷讓他終生難忘,沒想到拍電影這么辛苦。拍攝期間,導演連子要求非常嚴格,只要表演不符合他的要求,他就會毫不客氣地要求重來。有時一個動作或一句臺詞,要反復演10多次。
電影《藍風衣》導演攜幕后創作人員登臺亮相
電影《藍風衣》主創現場合影
侯方杰的事跡曾受到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的高度贊揚。1940年,侯方杰出生于中醫世家,從小便隨父學醫,14歲開始獨立行醫。多年來,侯方杰潛心鉆研醫術,1998年,他撰寫的論文在美國舉辦的第四屆世界傳統醫學大會被評為優秀成果獎。侯方杰不僅醫術高明,醫德高尚也遠近聞名。只要有病人求診,不管路途多遠、時間多晚、天氣多壞,他從不推辭。若遇到鰥、寡、孤、獨患者或病人家庭困難時,他不但不收診療費和藥費,還經常倒貼車船費,送病人回家。
獨立行醫50余年,侯方杰不僅用自己精湛的醫術為山鄉百姓解除病痛,還把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積蓄捐出扶貧濟困,被群眾稱贊為愛心老人。據不完全統計,從2007年組建黨員義診小組開始,侯方杰巡回營山53個鄉鎮,義診7萬多農村患者,送藥下鄉30881劑(副),價值36萬多元。2006年7月,66歲高齡的侯方杰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不顧年老身殘,拄著拐杖在全縣農村巡回義診,受到農民群眾高度贊揚,被當地百姓親切的稱為“活菩薩”。
“作為醫生,醫德至關重要。醫生如果是一心想多掙錢,就會把一個患小毛病的人醫成重病,結果是花大錢難治小病;如果是真心為病人著想,用小錢也能治大病。現在山區農村很多老百姓仍然十分貧困,有的農民患病后住院或做手術,動輒就是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元,根本承受不起。中醫講究內外調理、標本兼治,而且費用低廉,在廣大農村很有推廣價值。”侯方杰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加大中醫在農村推廣和發展的力度,并采取綜合措施從資金、政策上給予扶持。
2007年7月,營山縣委授予侯方杰“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8年1月,營山縣所在的南充市授予他“南充市道德模范”光榮稱號;四川省衛生廳、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授予他“四川省健康衛士楷模”榮譽稱號,并在全省衛生、中醫藥系統開展“學習侯方杰,爭做群眾滿意的醫務工作者”活動。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