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歲西泠印社展二百余件家藏寶貝
10月下旬,就要滿110歲了。
110年里,那么多文人墨客作為西泠中人,陸陸續(xù)續(xù)地留下了許多寶貝。但限于種種原因,它們從來沒有好好亮相過。9月28日,在吳山腳下的杭州博物館,西泠印社從萬余件社藏文物中精選出200余件,舉辦了一場“美德嘉行——社藏文物捐贈回顧展”,首次亮出家藏。
這次展覽的展品不僅有來自丁仁、王禔、吳隱、葉銘4位創(chuàng)始人的個人捐贈,還囊括了李叔同、張魯庵、高絡園、葛昌楹、吳東邁、等印社先賢,以及小林斗盦、青山慶示、梅舒適、松倉晴海、尾崎倉石等海外社員在不同時期的大量捐獻。這些動人故事中的人與物,都在展覽中呈現(xiàn)出來。
9月28日的展覽開幕式低調(diào)而溫暖,眾人恭恭敬敬地將西泠印社的老人家們請到臺前端坐——有西泠印社的名家大師、老,也有社員后人。
《西泠印社志稿》中記載:清光緒三十年甲辰于數(shù)峰閣旁買地數(shù)弓,遂議醵資營建立印社。西泠印社就這樣傳承了110年。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印社社員們都保持著一種傳統(tǒng)——將畢生珍藏留在西泠。
西泠印社一共收藏了可移動文物1.6萬余件,包括印章、印譜、印屏、繪畫、書法、碑帖、書籍、雜件8個大類,其中126件文物為一級文物。這些國寶是西泠印社作為“天下第一名社”的重要根基。
而且這么多寶貝,大多來自歷代社員、社員親屬與海內(nèi)外友人的無私捐贈。
張永敏說,51年前,他的父親張魯庵在病榻上立下遺囑,將其生前廣收博集的歷代名家印譜433部、印章1525方,悉數(shù)贈予西泠印社,大多屬國家一、二、三級文物藏品和孤本、善本,其中即包含了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張魯庵的這一次義舉,是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以來接受的最豐富、最珍貴的一筆文化遺產(chǎn),西泠印社的文物收藏也由此拉開帷幕。
葛賢璜說,他的爺爺——因故以變賣藏品度日的葛昌楹,在得知要恢復西泠印社時,萬分欣喜,捐獻自己珍藏多年的精品藏印43方,還感慨地說:“好像是小女兒出嫁。”
在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未完成的最后一枚,他的曾孫吳超喃喃地憶起太爺爺。這枚印,正是吳超捐獻給印社的。展柜里的吳昌碩的扇子、水盂、紫砂壺、書畫、信札手稿等文物,有的來自家人,有的來自社員。吳昌碩嫡傳弟子王個簃,不僅捐獻了老師送給他留念的書畫作品,還將多年收藏的沈周、仇英、董其昌等明代名人書畫作品等捐獻印社。
西泠印社社員證書上鈐有一方刻“西泠印社中人”印,這是吳昌碩一生唯一刻含有“西泠印社”四字的印章,但此印曾消失40多年。2003年,日本社員小林斗盦重金拍下此印,回歸印社。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