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者的治學精神與社會抱負
《自然之美》使我們認識自然之美的規律,對推動人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在學術界普遍存在浮躁、甚至造假作風的今天,《自然之美》讓我感到欣喜和感動。
看了嚴昭柱同志《自然之美》這本書,我想講兩點,一個是從《自然之美》看一個學者的治學精神,嚴昭柱同志從事美術文藝,這本書是他集多年研究的心得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完成的著作,現在冠以前言,從而全面地反映了嚴昭柱同志80年代末至今在自然之美問題上的學術成果和思想脈絡。《自然之美》研究的是美學、哲學上一個相當艱難的課題,難度之大,之前沒有人做過系統的研究,嚴昭柱同志憑借著一種攀登人文高峰的勇氣和精神,嚴謹、扎實的學習態度,在探索知識的道路上,彰顯了為人類文明獻身的傳統和社會擔當。
我常常想起我們的一個老前輩——馮友蘭教授,馮先生晚年眼睛看不見了,耳朵也聽不清楚了,但是他還在寫著名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在他90歲壽辰的時候,一群學生去拜訪他,說你眼睛看不見了,耳朵聽不見了,為什么還要寫書?馮先生說,人類的文明就好像一籠真火,永不熄滅。為什么不滅呢?因為他們都是用自己的腦汁做燃料添加進去,才能使它不熄滅,馮先生說這是因為欲罷不能,就好像一條蠶,春蠶到死絲方盡。這也適合嚴昭柱同志,正是憑著這樣的嚴謹態度,使得嚴昭柱同志嘔心瀝血撰寫的《自然之美》承接前人智慧,并將其升華,其要義是樹立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強調對自然之美的研究,使我們認識自然之美的規律,對推動人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在學術界普遍存在浮躁、甚至造假作風的今天,《自然之美》讓我感到欣喜和感動。
二是從《自然之美》看一個學者的社會抱負與責任。嚴昭柱同志并沒有把自己的學術研究封閉在象牙塔內,而是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現實的困惑,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反映了一個學者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反思和覺悟,其中服務于人民的宗旨是一以貫之的,嚴昭柱同志把辦好太湖文化論壇作為實現一個學者的社會理想與抱負的平臺,并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因為我也是太湖文化論壇的名譽主席,所以很關注這個論壇,我注意到嚴昭柱同志的學術思想,在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太湖文化論壇的文化態度與學術思想。特別是今年5月太湖文化論壇第二屆年會以加強國際合作、建設生態文明為主題,指出生態問題,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問題,也是具有深刻社會性、戰略性的文化問題,能不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我們能否成功應對全球生態危機,關系到全人類的前途和命運。
這些振聾發聵的聲音向全世界表達了中國在生態方面的態度和主張,這與中共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總體要求,相為表里、相得益彰。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僅是經濟復興,更包括文化復興,只有文化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崛起,中華文化才能進入民族之林。希望你們不僅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傳達中國的立場,也要繁榮中華文化,為中華思想文化爭取到更多的國際話語權,貢獻智慧和力量,對此我充滿了期待。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