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絲路:從過去時到進行時
講述絲路:從過去時到進行時
——看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
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劇照。圖為織工賈宜雷和顏芳是夫妻拍檔,他們在南京云錦研究所趕織云錦。
將來還會不會有以“絲綢之路”為題材拍攝的紀錄片?那時紀錄片會講述些什么?開篇會出發自哪里?落幅又將終止在哪里?看完八集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情不自禁地這樣想。因為,關于絲綢之路,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了三部紀錄片,出發點不同,收束點也不同,不同之處還有很多,只有“絲綢之路”這個詞語是貫穿的。
1980年,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大背景下,中央電視臺和日本NHK電視臺合作,拍攝了《絲綢之路》中國境內的部分。這部作品以《遙遠的長安》為開篇,攝制組沿著絲綢之路古道,從西安一直探尋到中國與巴基斯坦交界處的紅其拉甫山口。在10集篇幅內,該片特別流連于對每一地在漢唐時代的歷史遺跡的介紹、對民俗民風的描繪、對文化典籍和文物的放大,思古之幽情貫穿全片。這是一部歷史地理紀錄片。
2005年,在西部大開發的大背景下,中央電視臺再度與NHK攜手,合作而又相對獨立地拍攝了10集紀錄片《新絲綢之路》。這部作品先行介紹了“絲綢之路”的史學命名來源和多條線路的地理分布,以南北兩條線路上分布的樓蘭、吐魯番、龜茲、和田以及喀什等為敘事空間,結合最新的考古文化發現,著重描繪了這些絲綢古道上,曾經的文化名城和名人,閃爍而終歸湮滅的軌跡。這是一部文化史紀錄片。
2013年,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被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當口,中央電視臺《魅力紀錄》欄目播出了8集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
如果說,從敘事格局、要素構成、鏡頭語言構成等諸多方面來看,《絲綢之路》和《新絲綢之路》還有許多相近之處的話,《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則與其大為不同。在筆者看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絲綢之路”進行觀照的空間設計不同。《絲綢之路》所描述的“絲綢之路”僅限于從西安到紅其拉甫山口這一段位于中國境內的路段。《新絲綢之路》的敘事空間也以關注境內為主,只是在涉及到考究文物流轉時,對境外事件有所表現。《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在敘事空間的設計上,是從縱貫境內外的“絲綢之路”的全程著眼,而選取全程中若干地方來描繪的。所以,在這部作品里,不僅有西安、敦煌、蘭州、南京、寧夏……還有米蘭、羅馬、吉爾吉斯斯坦、伊斯坦布爾、迪拜、多哈……在《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中,通過以數十個城市、鄉鎮為散點,作品斷續地構成了“絲綢之路”的全程。
第二、對“絲綢之路”進行觀照的時間焦點不同。在《絲綢之路》中,解說詞中經常引用史籍中有關絲路歷史的介紹,經常引用馬可波羅的話,間斷地提及唐代玄奘西行的掌故、事件,經常在片中切入出土文物的特寫鏡頭,經常用大全景鏡頭對準千古不變的山川、河流、荒漠。在《新絲綢之路》中,除了《絲綢之路》運用的上述手段外,作品還運用情景再現和人物扮演的方式,試圖讓觀眾看到數百、上千年前的景象——樓蘭的繁華、鳩摩羅什的跋涉、被電腦復原的大明宮景觀。歷史是這兩部作品關注的焦點,而現實中的景象則更多地成為引導人們走回歷史的索引。《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則把敘事的重心放在了當前,“絲綢之路”的線路以及風物,成為連接現實中城市、鄉村、國家、個人乃至生活的線段。“絲綢之路”旅程中的歷史淡淡地存在,“絲綢之路”線路上的現實正在沸騰。
第三、對“絲綢之路”題材的開掘與講述方式不同。較之前兩部作品,《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用故事化的敘事來講述普通人的“絲路情結”。昭蘇的賽馬人喬春江、比什凱克的商人阿巴基羅夫、喀什的長途車司機王建平、來華當教師的烏茲別克人海力力等等,都是有故事的人,他們不僅在單集中被前后照應,而且在全片收尾時也被再次給予現狀介紹。他們的故事與玄奘不同、與馬可波羅不同,他們的故事、生活和夢想就在現實中,如果說與我們的生活有所不同的話,那是他們的“籍貫”都處在“絲綢之路”沿線,從西安往西、再往西的沿線上。
如果說《新絲綢之路》尚帶有《絲綢之路》的影子,那么《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確實是一部重新講述“絲路故事”的作品。它的出新所在,根本在于對“絲綢之路”概念的理解不同。如本片總導演陳曉卿所言:絲路從來就不是一條固定的有形道路,從古至今,它代表的更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在這樣的闡述里,我們會發現“絲綢之路”已經不再是形而下的歷史器物,轉而變成了一種形而上的精神載體。這是《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較之前兩部作品的不同之根源。在前兩部作品和《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中》,歷史的內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前兩部作品中,歷史被限定在過去時語境之中,而在后者中,歷史就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是在進行時的時態中被講述的,專心地依古論今。因此,這是一部人文政論紀錄片。
定位的不同,讓《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與前次兩作相比,還有些殊異之處。僅就鏡頭語言而言,在《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中,像前兩作中那樣舒緩的長鏡頭不見了,指向天邊、原野,給人遼闊蒼茫之感的大全景少見了,輕柔、空靈的音樂沒有了。與之相伴隨,厚重和沉重,詩意和畫意也淺淡了甚多。每一集中,在五六七八個城市、鄉村的交叉敘事中,快速的中近景剪輯,配以滿滿的解說詞,讓觀眾在貼近現實的同時,也沒法不貼近每個主人公的夢想,沒辦法不貼近掩飾不住的個體現實功利觀。
《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太急切了,而忘了從容。當它盡力地想通過對散布于“絲綢之路”線路上,數十個散點人物的奮斗小事來建構起宏大的“絲路精神”時,卻沒有發現這種為生活而奮斗的精神,不必注定維系于“絲綢之路”這條古道。“闖關東”、“走西口”、“鄭和”、“溫州一家人”,不都是嗎?《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也太細微了,而沒有想到在散點透視技法運用時,如果點太散了,每個散點的符號特征幾于雷同,那么1加1終究只能等于2,而不可能大于2。遺憾的是《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未能夠更有蘊藉。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