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關鍵”是什么?
精神文化,也就是文化價值觀,是所有文化中的核心,是一切文化的大腦。
在一個個名頭十足,但事實上用處不大的文化項目上,真正滑落的是價值觀的鑄造工程。價值觀的研究、表達、敘事,需要相對慢的時間,正是因為慢,它才與“項目”失之交臂。
文化產業“巨蛋” 弘恩黃震
一、產業化思維強迫我們接受的是什么價值?
不先解決衣、食、住、行,不先渡過溫飽難關,就無法談更高的精神生活,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也是馬斯洛在心理學上的權威劃界,經濟帶動文化,或者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應該也是一個站得住腳的理論邏輯。但是,當我們的經濟發展到了據說已經“威脅”一些西方強國的程度,當我們的GDP增長到了排行世界前列的成績的今天,打開電視機、翻開堆積如山的報紙雜志、仰脖快速掃描書店門楣之上的電子滾動廣告,或者任意瀏覽某些課題立項表,撲面而來的是什么呢?我們看到的,是瑣碎無聊、句句不離下半身的“娛樂至死” ,是長袖善舞、長發遮臉、嗲聲嗲氣的“高富帥” 、 “白富美” ,是甩著長辮、口口聲聲“奴才該死”的弄臣,是察言觀色、罔顧左右、提鈴喊號的下人,是飛飛走走、神出鬼沒、以一當十的蒙面大俠,是只能“基本情況” 、 “成功經驗”和“對策建議”三段論才能結構的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是“國學熱” 、 “傳統文化熱”中的“寂靜主義” ,是把正常的經濟生活秘笈化、葵花寶典化的斂財主義,等等。
以上完全是粗略勾勒,但就目前我們的影像敘事、圖書立意、學術動態和電視節目而言,恐怕不在少數。這表明,它們強迫人們接受的核心東西也不過這樣兩個字:錢與權。其他一切,比如美色、幸福、快樂、愛感、人文等只是通向這兩個字的成功路徑。它們只是較低一個層次的小市民文化,和不甚高明的感官消費文化符號。
二、我們缺失的是什么文化?
這里不妨先解釋一下文化的內涵。按照經典哲學文化學的一些論述,文化有三個層次。最外層是器物文化,它表征人類文明史的演變;再向內是制度文化,它標志我們日常生活和社會秩序的建立;最內層是精神文化,也就是文化價值觀,是所有文化中的核心,是一切文化的大腦。簡單說,這一層的“文化”才是最關鍵的,對于一個人,它決定你是誰;對于一個民族,它決定這個民族的基本精神氣質;對于一個國家,它在更高層面象征著這個國家的形象,是這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價值符號。
在這樣一個特指的精神文化草圖中,我們真正匱乏的究竟是什么呢?
概括說,我們最匱乏的是文化現代性。現在,至少有兩種論述遮蔽了我們對自己文化現代性程度的觀察。一種是“古今轉化” ,被古代社會中的宗法文明模式和元典意義的農耕文化、民間宗教文化孕育的“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 “無為而治” 、 “取之有時,用之有度” ,以及萬物平等的生命意識所迷失,進而“自致角色” ,在語境錯位中躲避對當前文化意識形態的判斷,陷入自戀自大的妄想之中不能自拔。另一種是“中西轉化” ,翻譯的“間接性”和訪學的“旁觀者”身份所得的西方文化價值觀,造成文化生成上的時差,接受者非但不能從主體性上得到塑造,反而更容易不接地氣。以上兩點,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什么當前政治經濟話語、人文知識分子話語與日常生活方式之間疏離感越來越大的原因。
在這么兩個“轉化”中來看,我們的學術界對文化現代性方面的研究既不多,也不夠深入。要么局限在學科內部,偏重于地方經驗,制約了現代性思想的完整發展;要么方法上缺乏創新,多為文本分析、民間宗教文化闡釋、政策圖解。我們的人文研究、大眾文化目前還處在文化現代性意識不自覺的階段。
三、“文化現代性”建設需要怎樣的語境支持?
現在流行幾句話,想必業內人士不會陌生。哪幾句話呢?它們是:觀眾基本是領導,目的基本是獲獎,歸宿基本是倉庫。近年來國家對于文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可謂不大,政策也不可謂不優惠。然而,到了地方上,所謂以項目為抓手,靠項目拉動全局,其實大多數錢都燒到大項目上了。而這些大大小小的項目,無不是圍繞獲獎展開。
所以,在一個個名頭十足,但事實上用處不大的文化項目上,真正滑落的是價值觀的鑄造工程。價值觀的研究、表達、敘事,需要相對慢的時間,正是因為慢,它才與“項目”失之交臂。動輒幾千萬乃至幾億的影視劇制作就早已顯出了這個弊端。據統計數據顯示, 2012年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同意備案公示的國產電視劇共有1040部33877集,而全國所有電視臺可播出的電視劇僅7000集左右, 1 / 5還不到,這意味著大部分立項拍攝的電視劇根本無法播出。還比如各地政府以項目形式打造的沖著國家級獎項而去的反映所謂地方人文景觀的報告文學、長篇小說、地方舞臺劇的競寫潮,錢是如數花出去了,但究竟有多少能獲獎?獲了獎的有多少能深入民心、得到普通觀眾(讀者)的認可?相信業內人士也是心知肚明的。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如此去做呢?追問其中的原因,除了以上分析的以外,深處的原因實際上僅僅是“顯眼” ,是能看得見的“面子工程”罷了。如此意圖,這類文化“大餐”的受眾是誰,里面是否內含文化現代性的價值理念等問題,不用多分析,是可推知的。
文化現代性建設所需的必要語境包括:
1 .必須以精神成長的相應速度,培植、涵養精神文化的研究、表達和敘事。
2 .必須從提供給文化產業的錢中分出一定比例的份額,用以養育、支持,甚至呵護精神文化的研究者、表達者和敘事者。
今天我們仍然熱衷于閱讀魯迅,所汲取的主要話語資源、精神氣質和建設國民性的方法論,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正能量嗎?允許致力于國民現代性建設的仁人志士,通過以感受性個體的名義,對人的現代性養成進行深入的表達和敘述,在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水平、文化產業推進到這個節骨眼上,急需啟動文化現代性建設。(牛學智)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