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推介會觀察
“你們需要什么我們就能提供什么”
——2013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推介會觀察
話劇《大宅門》劇照
作為2013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推介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包括國家京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中國歌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等在內的9個國家藝術院團齊聚,帶來了各自的劇目進行推介,來自全國范圍內的劇院和演出商等參加了推介會。在這個內容生產方宣傳推介、演出運營商了解挑選的過程中,也能窺探當下演出市場正在發生的故事:國家級藝術院團在生產什么樣的戲?他們如何在內容創意和制作上尋求突破和創新?什么樣的戲受市場青睞?觀眾如何培養?他們的口味在發生什么變化?
舞劇比歌劇更容易出去演出
“不同的舞臺條件,不同的演出環境,都有相應的劇目,在座的企業家們,你們需要什么我們就可以提供什么。 ”在推介會上,中國兒藝黨委書記雷喜寧說。這種對內容的自信,源于中國兒藝擁有不同類型和規模的劇目:既有適合大劇院演出的大型劇目,比如《西游記》 ;也有對舞臺要求不太高的中型劇目,比如《特殊作業》《天藍色的紙飛機》 ;還有“只要有場地就可以演” 、適合走進校園、福利院的小型劇目,如《伊索寓言》 《變變變》系列兒童劇。
這只是冰山一角。實際上,“要什么就可以提供什么”也可以用來形容本次推介會較大的內容含量和足夠多的藝術形式。京劇、話劇、舞劇、歌劇、芭蕾、交響樂、民樂、歌舞晚會……9個國家藝術院團拿出了各自的看家戲,也將近年來的原創大戲隆重推出。
中國歌劇舞劇院今年的原創舞劇《孔子》 , 8月份在國家大劇院進行了首輪演出。本劇良好的觀眾反響讓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總監李小祥很激動:“原來我們想,讓孔子跳起來還了得?但現在觀眾完全接受了,這出乎我們的意料” 。“剛開始創作《孔子》時,不僅是我們自己沒自信,甚至連文化部的領導都感覺孔子用舞劇表現非常難。 ”李小祥向記者回憶當時的壓力。本劇導演是孔子第77代嫡孫女,主創們很有創作激情,其間做了很多嘗試,也走了很多彎路,在舞蹈語匯、音樂旋律和很多細節的構思上,不斷地修改打磨。最終《孔子》從歷史片斷切入,展現人物境遇,隱喻一個時代的面貌和走向。李小祥分析本劇最終被觀眾接受的原因:“可看性很強,舞蹈技巧已經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了,再加上我們賦予其的思想內涵,觀眾接受起來就很容易。 ”
歌劇作為綜合藝術,演出陣容龐大,接待一個200多人的歌劇團隊,僅吃住行就是不小的負擔。再加上歌劇受眾群比較少,市場并不是很樂觀。基于這些原因,李小祥表示,歌劇推介起來會比較費勁,相對來說,舞劇出去演出的成本就低一些,“可以用伴奏帶,不像歌劇需要聲樂演員,舞蹈演員加上舞美,就可以出去演出了” 。
把成本降下來
上海大寧劇院屬于中演演出院線,也是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和《貓》的合成基地。該劇院總經理張麗清告訴記者,因為國家藝術院團的制作水準高,演出成本比較大,所以她想聯手中演院線旗下的其他劇院共同引進劇目。“因為好多劇目是要走市場進行商業運作的,大家聯手一塊兒做,可操作性大一些。 ”她對記者說。
把成本降下來,不僅是演出商在引進劇目時考慮的,也是劇團在制作劇目時面對的主要問題。欣喜的是,在推介會現場,記者發現不少國家藝術院團均在這方面做出了探索并卓有成效。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推介了三臺節目《民樂也時尚——天下一家》 《水墨中華·雅》以及《天涯若比鄰》 。這是東演貫徹“節儉辦晚會”精神、將舞臺表演回歸藝術本體后推出的歌舞晚會。“以往的大型晚會往往將重金砸在舞美、燈光、設備、制作一次性的演出服裝上,觀眾常常迷失在由機器設備制造的絢麗效果中,減少了對表演和藝術的感受。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顧欣說。這三臺節目,在創作之初就被規定了三個必須:必須本體、必須地道、必須藝術。“我們強調節儉辦晚會,不是以犧牲節目質量為代價,而是去除一些虛浮奢華的形式主義,還原藝術最本真的面貌,展現藝術自身的魅力,用純粹的藝術滿足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
歌劇一度被明星大腕綁架。中央歌劇院院長宋晨表示,歌劇院被這個問題困擾多年,嚴重阻礙了藝術生產。中央歌劇院想到的辦法是推新人,這幾年,每年以三部新歌劇的創作頻率,為新人提供機會和平臺,鼓勵了中青年演員們的創作熱情,提高了他們的專業水平。同時,中央歌劇院于去年組建了舞美制作中心,歌劇制作成本由此下降了30 %到50 %。“這樣我們就有能力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新劇目的創作上。 ”宋晨說。除了滿足劇院自身需求,舞美制作中心還為北京及外地的院團進行舞美設計和制作。
觀眾的口味越來越挑了
重慶涪陵大劇院副總經理喻彬是個年輕的“80后” ,這次來交易會,他想尋找話劇、兒童劇和歌舞類節目,因為“相對來說這幾類的市場反響會好一些,比較好賣” 。聽了各劇院的推介后,他對中國國家話劇院的《青蛇》 、中國兒藝的《西游記3》等劇很感興趣。
涪陵大劇院今年4月份開業,是一個具有1000多個座位的新劇院。這幾個月來,已經上演了舞劇《孔雀》 、兒童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木偶總動員》等劇,市場反響很不錯。“涪陵在中國算四線城市,觀眾進劇院看戲的習慣才剛剛開始,所以得花大力氣培養。 ”喻彬對記者說。現在他們主要的策略是降低票價,加上大范圍的宣傳。現在劇院的平均票價100多元,有些演出最貴的票價是80元,最低的僅20元。
喻彬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項目的宣傳推廣,“就是每天都在想一些辦法讓涪陵的老百姓知道大劇院在演什么樣的劇目,什么時候演,怎么讓他們買票進來看演出” 。“在劇院剛開業的第一年,要讓更多老百姓知道大劇院基本每周都有演出,藝術門類豐富,總有你喜歡的一場劇目,這樣慢慢吸引他們來看。 ”他說。
在演出市場已經很成熟的上海,張麗清的感受是,看了太多演出的觀眾見多識廣,很識貨,糊弄不了他們。所以在引進劇目時,大寧劇院傾向于國際和國內的知名院團。城市大,劇院多,對中外藝術院團的吸引力就大。“他們很愿意去上海演出,所以每天上演的劇目數很多,觀眾的選擇范圍很廣,這就要求我們引進的劇目質量要好、要有觀賞性,性價比還要高。 ”張麗清表示。(記者 高艷鴿)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