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一藝識天下
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 高 天 攝
突然想起去年的某日與舞蹈學院的幾位朋友聊天。當時帥哥美女云集,美得幾乎灼人眼目。
在諸種藝術門類中,舞蹈是最高的藝術,也是最容易讓理論研究者失語的藝術。比如在中國傳統的詩、禮、樂中,樂排位最高。但樂又可以繼續分為詩、樂、舞三部分。舞則在其中占據頂尖位置。這樣,舞蹈也就是頂尖藝術中的頂尖藝術了。
舞蹈的“頂尖性” ,大抵離不開兩個方面的支持:一是這種藝術所可達至的情感強度,二是它所使用的獨特媒介。
在漢代文獻《毛詩序》中,有一段重要的談及詩、樂、舞關系的文字,這對我們理解舞蹈的情感特性有幫助。其中講:“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這段話,按照情感的強度,將詩、歌、樂、舞排出了一個逐步遞升的序列:詩是人內在心志的表達。當內心積聚的情感強烈到無法靠四平八穩的詩抒發出來,人就會長噓短嘆,尋找更順暢的表達途徑。這時詩的吟誦就會變成歌的吟唱。但吟唱依然因為追求合樂而受到諸多規則的限制,于是更寬口徑、更自由的情感表達就呼之欲出了,這便是“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舞蹈。
一個舞者,他在舞臺上忘情展示身體的魅力。此時的身體,既是他的身體,也是舞蹈借以傳達情感的媒介,同時也是藝術的呈現。也就是說,藝術表演者、藝術媒介與藝術作品,這三種在常規藝術中相互分離的元素,在舞蹈藝術中是高度統一的。這種統一,是舞蹈最易將人帶入藝術的圓通與狂歡之境的原因。
一個畫家,他使用的藝術材料是宣紙和畫筆,他創作出的藝術對象是繪畫。當一幅畫作完成,畫家將變得可有可無,可自動離場。但在舞蹈中不一樣。舞者以他的身體作為藝術的材料或媒介,以他的身體作為藝術作品。他永遠無法消失。他消失的時候就是藝術消失的時候。也就是說,他必須作為藝術家、藝術材料與藝術作品,同時在場。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可能只有在舞蹈中,人才會因全方位的身體投入,而將美之境界帶入最極端的燦爛。
這種打破一切隔離的“交歡” ,使舞蹈成為最燦爛的藝術。但是作為一種否定的辯證法,它愈是美到極致,便愈會充滿風險,并因此對當事者變得殘酷。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舞者以身體作為藝術表現的媒介,但身體往往最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舞者曾經青春,曾經活力四射,但也不久步入衰年,甚至歸于塵土。
是的,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書法家須發皆白依然揮毫潑墨,他越衰老好像越能證明他的書法進入了化境。這就是所謂的“人書俱老” 。但舞蹈則純粹是一種青春的事業。一個舞者,他可以在青年時代讓藝術充滿亮麗的華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身體就會慢慢背叛他的事業。有那么一天,他會感覺曾經自由的身體不再聽他心靈的指揮。于是,他便像美麗的櫻花一樣凋零了。
青春的身體是最美麗的身體,也是最易于凋零的身體。正如舞蹈,它是靠青春的身體展示的美的藝術,但也往往因身體的背叛而剎那生滅于世間。這使舞蹈在美的燦爛背后,潛藏著一種深邃的悲情。
當一個舞蹈家失去了隨他任意指揮的作為舞蹈的身體,他作為日常生活的身體卻依然會在世間綿延漫長的時間。或者說,作為一個舞者,他必然隨著青春的身體的消失而使藝術生命走向終結,但它凡俗性的生活卻依然繼續,于是生命的無奈以及由此帶來的哀感,便也悄然地會在隨后的流年中彌漫。
最頂尖的藝術,往往也是最短命的藝術。曾經摯愛的藝術無法延續,但生活卻依然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這種藝術對人的拋棄,存在于舞蹈中,也存在于體操等一切以身體為媒介的職業中。前幾年,看到一位體操運動員靠拿大頂在街頭討生活。這種令人唏噓的場面雖然尚沒有以舞者為主角見諸報道,但身體對藝術的背叛卻在體操與舞蹈之間沒什么兩樣。
這意味著,對于一些短命的藝術,藝術家在接受觀眾喝彩的同時,多為漫長的人生準備幾把備用的“刷子”是重要的。他不但要通一藝,而且要識天下。唯有如此,才能在藝術的大幕悄然落下之后,還能不失尊嚴地處置自己終將老去的生命。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