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魔術師匯聚“魔術之都” 大學生魔術師共話未來
來自全國的45個魔術社團代表在“中國高校魔術社團聯誼會”長卷上簽字
現場一片寂靜,幾十雙眼睛目不轉睛地盯住魔術師手中的叉子。隨著他手指輕輕的摩擦,叉子就像打蔫的花朵,慢慢彎下了腰。
一定有人在心里狂喊:“這不可能!”
而魔術師會告訴你:在魔術的世界里,沒有“不可能”。
9月7日,一群“黑衣人”從四面八方涌入華北電力大學,參加在北京市昌平區舉辦的中國北京亞洲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中國風云會)。一位志愿者興奮地說:“全是魔術師,這里好像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
大學生掀起魔術浪潮
熱烈的掌聲中,自稱“意念魔術師”的上海大學選手鄭俊捷露出得意的笑容,之前因為音樂故障帶來的煩躁和緊張已經煙消云散。“打蔫”的叉子最后變成了鮮花,送給被隨機選中擔任助手的女觀眾。
這不是鄭俊捷第一次在舞臺上“遇險”。去年一次演出時,他的道具玻璃杯突然“粉身碎骨”。缺少臨場經驗的鄭俊捷手足無措,只好宣布“道具出問題了”,遺憾離場。“后來才知道,我其實可以把這個意外當成一種設計,然后繼續演下去。”這次他顯然成熟了一些,在等待音樂的間隙與觀眾進行了互動。
說起選手們的表現,擔任評委的美國著名魔術師羅扣·希拉諾(Rocco Silano)連稱“不可思議”:“我在和他們同樣年紀的時候,可比他們差得遠。”雖然這位兩度在FISM世界魔術大會獲獎的“魔術怪杰”很可能在說客套話,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年輕的大學生魔術師的確令人驚喜。
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劉謙憑借魔術《金玉滿堂》紅遍全國,引爆內地觀眾對魔術的熱情,也讓一大批年輕人愛上魔術。過去的三四年間,魔術開始在大學生中風靡,也正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大學生掀起了中國魔術的新浪潮。
傳統魔術是不是“out”了
魔術師王晗曾經被一個飛牌的手法困擾很久,不聽話的撲克牌就是不肯按照他期望的路線飛。他把“有三個拍攝角度”的教學視頻研究了無數遍,卻始終找不到問題所在。直到經過前輩一句點撥,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發力的手指不對。“書和教學視頻是不會告訴你應該用哪根手指發力的。”王晗說,“學魔術,有人教和沒人教,差別真的太大了。”
在網絡時代,學習魔術已經不再需要“拜師”。許多年輕的魔術師都是靠教材、視頻等方式“自學成才”的。但是如果有個“師傅”,學魔術會變得容易許多。
對比自己當年學習魔術的情景,著名魔術師秦鳴曉十分感慨。“我們當年知識少、見識少,不像現在的年輕人,擁有這么多的資源。”
但讓魔術界前輩們擔憂的是,大學生魔術師們喜愛的幾乎都是西洋魔術,中國傳統戲法卻無人問津。
認真探究起來,這似乎并不是大學生的錯。“國外魔術師很多人都會出教學視頻,可是我還沒見過哪位中國的魔術前輩出來教學,最多也就是出書。而很多手法,看書是學不會的。”魔術師劉倨任說。在他看來,中國傳統魔術已經“out”了,如果不加創新,就很難吸引年輕人。
這正是上海雜技團副團長,美國國際魔術師協會311分會副秘書長周良鐵一直掛心的事情。“傳承是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傳統的傳承,魔術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他看來,傳承不必過分拘泥于形式,傳統的東西雖好,不加以創新就無法傳承。“我每次看皮特·馬韋(Peter Marvey)的表演都覺得很驚奇,因為他總有新的東西。直到有一次碰到國際馬戲學院院長,他說這些并不是新的東西,而是在他們的傳統魔術上加以改良出現的。”周良鐵說,“創新需要基礎。不要把傳統魔術當成一種演出形式,而要把它看成一種創作元素。齊白石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在魔術上也是同樣道理。”
不僅傳統魔術需要創新,西洋魔術同樣需要改良,使其更加符合中國觀眾的口味。“歷史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傳統魔術和西洋魔術都會被包容。我們要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魔術光明的未來。”周良鐵說。
誰會是第一位魔術碩士
“你認為魔術算藝術么?”王晗的語氣里透著不服氣,“如果魔術是藝術的話,為什么大學里有舞蹈專業、聲樂專業、鋼琴專業,卻沒有魔術專業?”
的確,“不專業”一直是制約中國魔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魔術產業應該形成專業,而不是像賣玩具一樣在小店里賣魔術道具。魔術書籍在普通書店里隨處可見,但這種大眾經營方式會破壞魔術的生態環境。” 北京魔術師俱樂部副主任、著名魔術師王志偉介紹,在西方,已經形成相對規范的魔術產業。專業化背后,是相應行業協會的推動。
經過多年呼吁,王志偉夢想的魔術家協會依然只是個夢。讓他略感欣慰的是,隨著大學生魔術愛好者越來越多,高校魔術社團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至少在高校范圍內,魔術愛好者們有了自己的組織。”
王志偉介紹,目前,我國藝術類高等院校已經允許設立有別于藝術學碩士的藝術碩士。一些高校正在積極籌備,或許不久之后,就會出現第一個培養魔術藝術碩士的學校。而北京市昌平區已經走在路上,逐漸搭建魔術產業的基礎平臺,積極組織大學生魔術交流活動,籌辦魔術學校,努力推動著中國魔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為了等待這一天,中國魔術已經準備了13年。”王志偉感慨道。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