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鐵血兄弟》——迎著曙光追夢
圖為電視劇《鐵血兄弟》海報。
敘事亦莊亦諧,集青春的理想和志氣、情感的細膩和波折、人物的幽默和悲壯于一身
最近在央視播出的《鐵血兄弟》,以創新的手法聚焦波瀾壯闊的時代,勾畫出一代革命青年的傳奇歷程。
《鐵血兄弟》橫跨1907年至1927年的中國歷史。從清王朝覆滅、軍閥割據到中國共產黨誕生、武裝起義第一槍的打響,在大時代的風云際會中,中國青年從未放棄對青春夢想的追尋。無論是出生鄉紳世家,渴望“人文救國”的進步青年江流,還是在家庭責任和革命理想之間輾轉的酒樓少爺王應,以及橫行霸道、魯莽仗義的莽漢周魯,他們雖被時代風云裹挾,失去了親人、摯愛乃至生命,卻又有幸在時代風雨中成長,逐漸認識到拯救舊中國的良方。
在敘事風格上,全劇采用輕喜劇的敘事風格,誤會、巧合、啼笑皆非與時代風云下的傷害、苦難互為表里。兩個高富帥的少爺加一個橫行霸道的清軍管帶,這三個不靠譜的“臭皮匠”從老死不相往來到不打不成交。三人為籌錢資助革命,不惜合伙騙老爹錢財,折騰出一場大鬧劇;江流、周魯二人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南洋,卻又誤入賊窩,費力虎口脫險……這種看似亦莊亦諧的歷險實質仍是“生”與“死”的選擇。前半段的詼諧到后半段王應、周魯等人相繼悲壯犧牲到最后江流的痛苦覺醒,落腳點仍是深沉而厚重的主題。從喜到悲,笑中帶淚,兩種基調的適時切換讓全劇的節奏起伏錯落。
依托于宏大主題,創作者將視野投放到蒼茫時代,細膩地捕捉了人物在家與國、小我和大我之間的痛苦抉擇,呈現出宏大主題下的“變奏”。故事戲劇性的背后是何為革命與為何革命的辨析。創作者以困惑乃至悔恨勾勒出一條輔線,揭示了主人公們一次次的思想蛻變,在責任和擔當背后探討價值和犧牲,使得人物對于信仰的執著堅守呈現出更加動人的魅力。
在情感的刻畫上,該劇嘗試以多條感情線來書寫革命柔情。三人性格不同,卻對于情感始終至真至純,江流和婉玉格格之間的輾轉流離,周魯和鄧玉秀的生離死別,以及王應和張若蘭的陰差陽錯、陰陽離別展現了大時代之下熱血青年的情感濃度。
近年來,以《恰同學少年》、《人間正道是滄桑》等為代表的主旋律史詩劇,一直嘗試在以往同類型影視劇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恰同學少年》創造了“紅色偶像劇”的概念,《人間正道是滄桑》以“大歷史加小人物”的敘事結構,在真實和虛構中塑造史詩空間。可以說,在這兩部劇的基礎上,《鐵血兄弟》繼續探索主旋律史詩劇的創作寬度和廣度。盡管全劇由于篇幅的原因,為了鉤織戲劇空間,采用了過多的巧合,對于歷史的演繹和推進,部分段落顯得比較單薄,但仍是一部頗具探索價值的好劇。創作者用輕喜劇的方式書寫革命歷史,集青春的理想和志氣、情感的細膩和波折、故事的幽默和悲壯于一身,展示了熱血的青春夢想,也為電視熒屏帶來了一股清新而不失思想厚度的青春正能量。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