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傳奇化裝路——記著名化裝師王希鐘
王鐵成飾演的“周恩來”的定裝照
電影《紅燈記》中“李奶奶”的經典造型
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經典造型
王希鐘(左)為電影《周恩來》主演王鐵成化裝
■ “當時,演員王鐵成對飾演老年生病的周恩來把握性不強,于是我在給他化裝定型時很注重眉毛的處理,這是最能反映老年總理特點的地方,為了恰到好處,濃淡虛實變化適度,體現總理眉毛的變化方向,我反復與總理的照片對比,根根計較,最終達到了準確的表現?!?/font>
■ “首先要在人與猴、美與丑之間找到一個切合點,鼻子要像人,猴子的鼻子不太雅觀,嘴巴要像猴子,帶點雷公嘴的形狀,但不能像猴嘴那么豁;眼睛要像人,猴的眼睛太凹了;額頭要像猴;臉部要像人,突出一定的皮膚質感,猴臉皺紋偏多,有失美猴王的美譽。”
——王希鐘
1986年版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中神佛鬼怪的形象讓億萬觀眾嘆為觀止,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李奶奶的造型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王希鐘,一個與這些造型息息相關的人,發掘推薦了一批革命偉人扮演者,還因影片《西安事變》《周恩來》兩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而今年,正是王希鐘從事化裝事業60周年。
懷揣明星夢
踏上化裝路
王希鐘1928年出生于山東蓬萊,祖祖輩輩以農田為生,跟藝術毫無關系。17歲那年,他第一次接觸電影,那時他已經隨著家人逃荒到了東北。而也正是那次意外的電影接觸,讓少年時代的王希鐘萌生了明星夢。
回想那次經歷,王希鐘記憶猶新,“我小時候生活很貧困,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16歲那年就隨著家人一起‘闖關東’,后到大連的表哥那里謀生。我在表哥的建議下進入了夜校學習,接觸電影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我看的第一部影片是民國影星李麗華主演的《千里送京娘》,這部影片給我帶來了震撼,因為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這種藝術形式,看后就放不下了,當時也年輕,喜歡出頭露面,就萌生了要做電影演員的夢想?!?/p>
然而只有夢想是不行的,還需要個人努力和機遇?,F在看來,這些在王希鐘的身上都具備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東北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的前身)招考演員,于是,便懷揣著夢想去考試。一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首詩朗誦,操著濃厚膠東口音的王希鐘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被錄取。談及當時的情景,王希鐘激動地說:“發榜那天,我被錄取了,自己高興得不得了,這個‘餡餅’沒有想到會砸到自己的頭上來!我就這樣朦朦朧朧地踏上了藝術之路。”
盡管如愿以償,王希鐘卻并沒有被分配到演員行列,而是被要求學習化裝,雖然這對于一直想當演員的他而言有些遺憾,但帶著對電影藝術的崇敬,他還是高高興興地接受了分配。學習了半年之后,由于當時組織的需要,一紙調令,他和幾個同學便進入了北京電影制片廠,這一呆就是一輩子。
新中國成立之初,新興的電影事業一切都需要電影人白手起家,摸索著進行。對于初入藝術領域的王希鐘來說,更是如此。他回憶道:“那個時候,什么條件都不具備,現在回頭看當時自己的化裝成果,感覺很可笑。記得在拍電影《呂梁英雄》的時候,給演員浦克粘胡子,今天粘得密,明天可能就稀疏,造型根本不統一,兩個鏡頭不同,要反反復復地琢磨。”
就這么摸索著,終于在1954年有了轉機,王希鐘被派往莫斯科系統學習化裝。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基本掌握了人物化裝規律和膚色質感描繪等多種造型技法,對化裝的認識一下子提高到了專業水準。
四部半樣板戲
堪稱傳奇
“文革”期間,八部樣板戲深深烙在了幾代人的腦海中。而王希鐘參與了其中四部半的化裝造型工作:《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鵑山》《龍江頌》,那半部則是為《紅燈記》中李奶奶(高玉倩飾)做的造型,堪稱中國化裝界的奇跡。
談及樣板戲的拍攝經歷,王希鐘說:“當時拍攝影片講究‘三突出’原則,即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b方面,正面人物要紅臉膛,濃眉大眼。而反面人物臉色要加入灰色綠色,顯示陰暗。當時扮演座山雕的演員何永華就曾對我說,‘我們的臉色就是狗屎色’。”
談到那個特殊年代的化裝感受,給《紅燈記》中“李奶奶”做的化裝造型無疑是最觸及王希鐘心靈的。他說:“我原本沒有參加《紅燈記》的拍攝工作,他們在‘李奶奶’化裝造型上遇到了難題,于是連夜把我找去了。起因是當時江青提出扮演‘李奶奶’的演員(高玉倩飾)的頭發可以做新造型,不必再戴頭套。但是實際情況是,不做頭套太假,化裝特費事,后來聽了一位軍代表的指示:對于江青的指示靈活掌握,我們才放下心來,完成了化裝造型。為了做那個頭套,我一夜沒睡,趕制出來,那段經歷讓我印象深刻。”
在參與拍攝樣板戲影片的實踐中,王希鐘創造和改進了很多化裝方法,如塑型、膚蠟雕塑等。他一絲不茍的勤奮鉆研,為那個時期的中國化裝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家完成
《西游記》人物造型
王希鐘60年來的化裝造型中,最為膾炙人口的莫過于1986年版的電視連續劇《西游記》。其中造型各異的神佛鬼怪都出自王希鐘之手,而且都是他利用業余時間在家里完成的。話說當年,導演楊潔要拍《西游記》,造型首先想到的就是王希鐘。這按王希鐘的話說“有這等好事?太難得了”。但廠里還有其他拍攝計劃,領導不讓他參加電視劇拍攝,王希鐘便跟楊潔商量,能否不跟劇組,自己在家里做好造型,讓學生到現場去化裝?楊潔自然同意了。后來楊潔回憶道:“當時偌大個中國,也只有王希鐘能接下這個工作了,我求之不得?!?/p>
在《西游記》中,王希鐘幾乎調動了全部的生活積累和經驗,大膽地提出了硫化乳膠做假臉,用真假臉結合的方式塑造可愛活潑的“猴”造型,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對于孫悟空這個造型,王希鐘有著自己的見解:“首先要在人與猴、美與丑之間找到一個切合點,鼻子要像人,猴子的鼻子不太雅觀,嘴巴要像猴子,帶點雷公嘴的形狀,但不能像猴嘴那么豁;眼睛要像人,猴的眼睛太凹了;額頭要像猴;臉部要像人,突出一定的皮膚質感,猴臉皺紋偏多,有失美猴王的美譽?!逼渌锨У纳穹鸸砉衷煨停瑐€個出神入化,獨具情態,都是王希鐘絞盡腦汁后創作的成果。
兩度獲金雞
首屈塑偉人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王希鐘的化裝造型為業內所公認,這不得不提到兩部經典影片《西安事變》和《周恩來》。
影片《西安事變》是中國電影史上出現領袖人物最多的影片,也是第一部十幾個正反歷史人物同時再現銀幕的影片。當時的拍攝要求是所有歷史人物都要與歷史的真實人物形似,并在此基礎上追求神似。的確,形神兼備是王希鐘的藝術追求,他非常關注人物的面孔,憑借自己的一雙慧眼和靈巧的“畫筆”出色完成了這部影片中所有歷史人物的造型工作,而且很多歷史人物是第一次登上銀幕,給大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化裝獎。
在談到影片《周恩來》時,王希鐘表示:“當時,演員王鐵成對飾演老年生病的周恩來把握性不強,于是我在給他化裝定型時很注重眉毛的處理,這是最能反映老年總理特點的地方,為了恰到好處,濃淡虛實變化適度,體現總理眉毛的變化方向,我反復與總理的照片對比,根根計較,最終達到了準確的表現。”專家觀看影片后評論說: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使得片中的周恩來已經看不到王鐵成的影子。這部影片成就了王鐵成的演藝事業,作為幕后工作者的王希鐘也再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化裝獎。
于是,王希鐘成為了影視界最為權威的肖像化裝造型專家,飾演毛澤東的古月、唐國強,飾演周恩來的劉勁,飾演鄧小平的盧奇,都想請他親自為自己化裝造型。有一段時間,王希鐘成為眾多導演爭相邀請的對象。
樂觀度晚年
爽快任“顧問”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希鐘,雖然已經從化裝一線退下多年,但他一直關注著自己奮斗了一輩子的工作。平時自己在工作室收拾、整理過去用過的東西,翻翻資料,過著樂觀平和的晚年。倘若有的劇組在拍攝期間碰到造型上的困難,請他出山時,他有求必應,爽快地“顧問”一下。王希鐘笑道:“我這輩子就把自己交給化裝事業了?,F在是年輕人的天下,我也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們?!?/p>
半個多世紀走來,王希鐘一直保持著低調、淡泊的心態,真誠待人,執著事業,學生遍及大江南北。此外,他編著的《影視化裝技巧》多年來多次印刷,成為了中國影視化裝理論方面的經典著作。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