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隆:大力推動中國作品的委約
作為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余隆是整個音樂節最忙碌、也最關鍵的人物。16年前的1998年,由余隆發起并創辦了北京國際音樂節,在他的出色領導下,北京國際音樂節已躋身于全球最重要的音樂節之列。音樂節一路走來,每一屆的演出設置都經過余隆的精心策劃,本屆音樂節也不例外,自2005年在北京國際音樂節震撼推出8個小時版本的瓦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后,這次又將推出權威版本的瓦格納巨作《帕西法爾》,余隆提到這部即將成為第十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演出的歌劇,十分興奮。
記者:這次《帕西法爾》演出由中國愛樂樂團演奏,排練是不是非常耗費精力?具體表現在哪兒?
余隆:的確是非常費精力,我們現在已經開始預排了,中國愛樂樂團全體出動,我也實話實說中國愛樂樂團為了《帕西法爾》也借了一些樂器過來,到了10月中旬,會再密集排練,與舞臺、演員們合排,樂團本身是嚴肅認真地對待這次中國首演。而且有些歌劇本身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草率地做,必須極其精致地完成才行。中國愛樂比較窮,硬件條件比如排練場地等等都比較差,我們得租場地來排練,但這阻擋不了我們為藝術認真投入的決心和信心。
記者:《帕西法爾》在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首演還是很轟動的,就瓦格納本人也始終確信《帕西法爾》是一場“舞臺獻祭的節日劇”,有很強的儀式感。相對來說,這出歌劇比較前衛,也相對超前,是否會擔心國內觀眾的接受程度?
余隆:我覺得舞臺非常美,非常藝術。我個人認為藝術在于引導,我們不能每天都看裝修工程一樣堆砌式的舞臺。《帕西法爾》呈現的是當今世界歌劇的一個全新典范的舞臺,我們不少國內觀眾看到一些歌劇所呈現的舞臺以為歌劇就是這樣的,也許這已經是人家十年、二十年前所用的舞臺方式。我們不用擔心觀眾能否接受,我們只是呈現給觀眾現在世界級的舞臺到底是什么樣的,僅此而已,觀眾自然會有他們的判斷。
記者:即將在音樂節上上演的交響史詩《九歌》是由您倡導并提供的原始創意,由北京國際音樂節基金會委約著名作曲家周龍創作,可否具體談談對中國原創作品的期待?
余隆:你給了我一個自我表揚的機會,我倡導了很多事……葉小綱的《大地之歌》也是我倡導的,選自唐詩,現在這個作品在西方樂團演奏非常多,2009年我與周龍達成共識,選定愛國詩人屈原的《九歌》作一部大型交響史詩。我認為中國不是沒有素材,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有取之不盡的素材可以用,但是不能要求每個作曲家、每部委約的作品都成功。周龍的《白蛇傳》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與波士頓歌劇院共同委約的歌劇作品,經過我們積極的推動,這部作品贏得了2011年普利策音樂獎,這一榮譽也驗證了北京國際音樂節對原創新音樂作品的忠實與信心,而作曲家也特別需要這樣的推動和信任,所以我想做的就是大力去推動中國作品的委約。最近幾年國家大劇院、北京國際音樂節都在做這樣的事情,確實需要這樣的積累。我們很高興看到葉小綱的《大地之歌》全世界各地都在演,我希望周龍的《九歌》也能夠在全世界演,因為這部作品的指揮不是我,我也特別興奮地期待它10月19日在中山音樂堂首演的那一刻。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