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文明
花卉紋金杏葉(吐蕃時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遙遠而古老的絲綢之路總是能夠帶給人一絲神秘,提到它,腦海中便浮現起長河落日與大漠孤煙的浩渺,耳畔不時又回響起清脆的駝鈴或悠揚的羌笛之音。早在公元前139年,張騫首次出使西域,成為開辟“絲綢之路”的先聲。自此之后,這條路線由西漢首都長安向西延伸,橫貫甘肅全境,穿中亞、西亞直至地中海沿岸,甚至更遠的地方。
“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近日舉辦的“永恒記憶——絲綢之路上的文明”展覽開幕式上,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張樹偉借用魯迅先生的話來形容飽含著苦澀、艱辛與幸福、希望的絲綢之路,“這條路,不僅是橫貫亞、非、歐的貿易通道,也是一條友誼之路。中國與遙遠的西方之間自此得以沖破地域的束縛,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極大地豐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北京藝術博物館這次特別與甘肅省博物館進行合作,從多個角度和不同側面將甘肅境內絲綢之路沿線留下的文明碎片加以串聯,選取了來自不同歷史時期、帶有鮮明地域特色又能體現東西方交流的文物加以展示。
在貫穿南北的兩間展廳中,觀眾們排著隊,按照絲綢前奏、開啟、繁榮與余暉4個部分的順序,饒有興致地欣賞著包括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木器、石造像、絲織品在內的140余件珍貴文物。“它們的年代上起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下至公元13世紀、14世紀的元代。其中在‘絲綢繁榮’部分中,著重展示的是隋唐時期的文化風貌。隋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發展迅速,面向世界也采取了相當開放的政策。‘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這一時期,甘肅更是成為漠北、西域、南方與西藏之間的樞紐和中轉站。各種文化在這里融會貫通,表現出博大而寬容的風格,中西間的交流達到頂峰,絲綢之路也由此呈現出空前的活躍和繁榮。”甘肅省博物館館長俄軍介紹說,他還特別為觀眾講起每一件“心水之物”的門道:“看這件石造像碑,它總共有3層,上層是5個伎樂天;中層則開一蓮葉形的大龕,龕上刻八佛,龕內刻一佛、二弟子、四菩薩;第三層中央是博山爐,兩旁各有一位馭獅奴還有蹲著的獅子,形象傳神、栩栩如生。再看這件別致精巧的金帶扣,扣環是字母‘C’的形狀,開口端有上下兩根釘柱;扣別是由金質薄片折疊成半圓形,由三根釘子固定,平齊的一端則是一細條別子。它是吐蕃時期留下的,相當有特點,也是這次來北京之前我們從新征集的文物中特別挑選出來的。”
“剛剛高考完,終于有機會輕松地逛一逛了。本來只是想來看看萬壽寺,沒想到里面還有一間博物館,還有這么有意思的展覽!”一位活潑清秀的“95后”女生告訴記者,以前都是父母帶她看展覽,這次趁著展覽到11月20日結束前,自己也要帶著父母再來看一次。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