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藝術家助力“陜西歌劇”
20年前,一部歌劇《張騫》以其獨特的西北氣質和民族音樂與西方歌劇音樂結合的方式,讓觀眾眼前一亮,被譽為“中國西部歌劇的典范”。隨后,一部《司馬遷》同樣續寫了“大漢三杰”的歌劇夢。最近,又一部描寫漢代人物的歌劇《大漢蘇武》在陜西西安人民劇院首演,從而完成了陜西藝術家們的歌劇“大漢三杰”的歌劇夢。
而幫助陜西演藝集團完成這一歌劇夢的不僅有編劇黨小黃、主演米東風,更有北京的歌劇藝術家們,作曲郝維亞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導演陳蔚為中國音樂學院表導演教研室主任,而主要演員薛皓垠、張海慶、彭康亮和周曉琳也是活躍在國家大劇院舞臺上的年輕歌唱家,北京與陜西的藝術家們共同打造了這部充滿了愛國情結的歌劇力作。
北青報記者在歌劇《大漢蘇武》的現場看到,大幕開啟,一曲秦腔響起:“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兩個金色武士一個唱一個舞,把蘇武故事的緣起交代得十分詳盡,隨后,舞臺上出現了蘇武受命出使匈奴,把漢民族的友誼帶到了北方草原。在他即將回國的時候,匈奴內部發生了謀反事件,漢使副將張勝參與其間,累及蘇武,從此蘇武流亡在匈奴,開始了顛沛流離,茹毛飲血的日子。歌劇運用了西方歌劇的藝術形式,以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等營造出蘇武不屈的性格和對祖國持之以恒忠誠的氣節。在音樂中,郝維亞不僅運用了西方歌劇的表現形式,更加入了古樸的西北民族音樂,特別是硬弦板胡、塤、琵琶、竹笛等民族樂器的運用,使得觀眾在各個人物西方歌唱方法中感受到民族的韻味。
很多專家看過首演的《大漢蘇武》,對該劇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中國歌劇研究會會長、著名作曲家王祖皆贊揚導演陳蔚女士非常懂戲曲的運用,《大漢蘇武》唱作俱佳,不少唱段均具有現代感,對民樂的運用讓人耳目一新。據悉,該部歌劇正在聯系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事宜。
(編輯:蘇銳)
· | 《大漢蘇武》成就陜西歌劇“大漢三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