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調控,是壓力也是動力
8月,本是電視綜藝節目的“黃金夏至”,不想過度粗放性的發展讓“命運的冬天”意外來臨。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暑期歌唱類選拔節目實施的調控細則,暑期原有的9檔歌唱類選拔節目減少至7檔,黃金時間播出的僅有3檔。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歌唱類選拔節目的通知》細則,今年各臺一律不再投入制作新的歌唱選拔類節目。結果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綜藝節目的下一個“吸金香餑餑”會是怎樣的?
由于對于節目同質化競爭、廣告資源被稀釋、觀眾的審美疲勞的擔憂,歌唱類選拔節目的制作方早已有“兩手準備”——舞蹈類真人秀節目、明星親子節目都成為被青睞的節目類型。另外,在海外節目版權引進的“廝殺”中,電視節目制作方也逐步加強原創意識,如燦星公司將于第4季度推出《中國好歌曲》,專門推介中國的原創歌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也將對原創節目給予支持鼓勵,嚴格調控衛視對國外節目模式的引進。
從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到全民競歌,每一種風暴侵襲式的火爆現象背后,都有不可忽視的群眾基礎。在國內,音樂產業長期以來受到盜版制約,萎靡不振,然而老百姓“卡拉OK”的熱情,卻在電視節目推陳出新的潮流中,從KTV包房被引導至電視熒屏上。《中國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就曾說過,全世界最流行的真人秀節目,不過就三大基礎模式:唱歌、舞蹈、偶像。這其中,歌唱真人秀節目是最能被大眾接受、群眾基礎最好的。本來集聚正能量、讓普通人有機會“躍龍門而成星”的歌唱類選拔節目,卻在“一窩蜂”的亮相中造成電視界人財物力資源和頻道資源的嚴重浪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智鋒認為,“限歌令”有力扼制了全民競歌的過于單一、非理性的大眾文化潮流與急功近利的訴求,使整體社會文化生態更趨正常、健康和理性。
“調控”是壓力,也是動力。一個《中國好聲音》的廣告招標,就能獲得二線衛視一年的廣告收入。歌唱類選拔節目,更為創收所累的衛視帶去了豐厚的收入,從快消品廣告的進入,到汽車品牌的冠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廣告吸金的奇跡。很難想象,其他的綜藝節目能夠如歌唱類選拔節目一般如此“吸金”。面向未來的電視競爭,季播節目、創新節目和劇場仍然是衛視拼收視率的“三大陣地”。在這個“擂臺”上,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各種智慧的比拼,最終讓節目形態更加多元化,節目品質進一步提升,更好地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