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屬于當代年輕人的真實青春
屬于當代年輕人的真實青春
——觀電影《青春派》
電影《青春派》劇照
2013年國產電影市場的青春題材影片格外密集,既有追憶過往年華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亦有追逐生命中永恒夢想的《中國合伙人》,以及一眾與青春有關的作品。目前正在熱映的《青春派》好似一股夏日的清涼乘上了這股青春熱潮,影片選取了高考這一內地中學生必須跨越的人生階梯為背景,展現了屬于當代年輕人的別樣風采。
影片以時間為線索,圍繞男主角居然高考落榜的復讀生活及初戀情感經歷展現敘事,整體節奏把控流暢,人物角色真實自然,情節線索鮮明清晰。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導演選擇了一群真實的在校高中生來出演,這些非職業演員的表演細膩清新,十分接地氣。男主角居然則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青春的瘋狂:拍畢業照當天在眾人面前向心愛的“女神”黃晶晶告白;夜半為見到黃晶晶不顧后果地跳樓;出于對黃晶晶的不舍而出現在對方南下求學的列車上;在被黃晶晶拒絕后依然喊出“可我還喜歡你”的愛情宣言……然而影片的取勝之處在于它并未止步于描述男主角對校園初戀的青澀與稚嫩,更著墨于男主角在青春期的個體成長:面對女神,居然從單純的執著變為釋懷;面對父母,從一貫的抵觸變為最終的理解;面對班主任,從不住的怨恨到由衷的感恩……這種精神層面的成長不言而喻。同時,作為配角的老師和家長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居然的家長對其考學所持態度從最初的生硬逼學轉為支持他自己的選擇,這種兩代人情感上的雙向溝通與相互理解顯得尤為珍貴,不僅增加了影片的敘事張力,具有強烈的代入感,更凸顯了導演對中國獨特教育環境的深刻理解與感悟。影片中居然與其他四個男生組成小團體,這種設置在同類題材影片中屢見不鮮,稍顯新意不足,且其中個別角色的性格也較為程式化,未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
從創作的角度而言,《青春派》延續了導演劉杰一貫的創作風格。劉杰擅長創作現實關懷的作品,涉及社會問題卻不露鋒芒,其前作《馬背上的法庭》《碧羅雪山》講述了山區巡回法院及少數民族山寨搬遷工程的故事,偏文藝片類型。相較而言,這部反映高考的《青春派》表露了一定的商業意圖,影片敘事較為嚴格地遵循了類型電影的創作模式,起承轉合較為工整,但依舊彰顯出他對現實主義的關注。影片對校園場景的細節設置頗為用心,影像表達熟練,配樂出色,各方面所用筆力收斂適度。正是這種恰到好處的捕捉與描摹真實地描繪了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現狀,體現創作者與年輕人之間較好的情感溝通,以及對當代年輕人寄予的理解與人文關懷,給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
縱觀近幾年青春題材影片,我們不難發現,清新的青春與校園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依附的,諸如臺灣的《藍色大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都是根植于本土的青春題材影片,歌頌年輕人的青春風采,因而獲得了本土觀眾的好評。這部《青春派》與上述兩部影片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較強的題材親近性,但同時它又有著自身獨特表述,這段青春充溢著壓抑、阻礙,同時也富有青春的力量。或許是出于商業化的考量,影片沒有更多地展現備考生活的單調與苦悶,而是給這段生活披上了一層輕松詼諧的外衣,風格清新,不失青春的叛逆、躁動、懵懂,從而能夠真正激發年輕觀眾的情感共鳴。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清新并不等于失去深刻,影片在緊扣校園青春故事的同時,恰到好處地暗示了高考給當代中學生帶來的現實禁錮與束縛以及通過拼搏換來的命運轉變,從觀眾的心理預期與審美角度出發,牢牢地抓住了觀眾對青春的情感寄托與心理訴求,讓觀眾自覺體驗片中人物角色的心境,以此感染觀眾。但在表現對年輕人的規訓上卻略顯生硬,僅為考前動員口號及模式化的情節,顯然,這種語言上單純的外化說教并不能夠真正地引起年輕觀眾的共鳴,更無法體現高考作為關系到數以萬計中學生命運的考試機制的獨特性。
一部成功的青春題材影片不僅要觸動觀眾的笑點、淚點,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深入觀眾內心,將片中角色的生活狀態與真實心境生動地訴說出來,最大程度地獲取觀眾的共鳴與認同。作為同類題材影片的優秀代表,《青春派》給人以一種溫暖樸實的獨特質感,不浮夸不做作,與當代年輕人感同身受,一同品味著這份當下的真實青春。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