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也講辯證法(讀書管見)
如同世間萬事萬物都包含矛盾一樣,讀書亦有辯證法。懂得這一道理,我們在讀書求知的過程中,就既不會厚此薄彼,也不會顧此失彼。
首先談談“熟讀精思”與“不求甚解”。宋代學者朱熹主張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24字的“朱子讀書法”,其核心便是“熟讀精思”。
說讀書要“熟讀精思”,恐怕沒人反對;但說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多數人就會不贊成。不過,自古賢能者卻多有“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之人。
原因何在呢?我認為,一個“好讀書”的人,一生要讀很多書,如果每本書都“求甚解”,所花時間會無法估計,這并非效率的方法。而“不求甚解”并非指不去了解,而是有的書重在觀其“大略”,過于細微的地方則不用去鉆牛角,這便于從宏觀上把握知識的脈系,提高自己的整體認知能力。
其次,書有良莠之分,并非每本書都是有用的,有一些用處不大的書,瀏覽大意即可,不必過多地在上面費腦子,非要“求甚解”不可。否則,就成了鄭板橋說的“沒分曉的鈍漢”了。
再次,有些書雖然有用,但水平在同類書中卻僅居于“下流”,用“不求甚解”的態度去閱讀它,可能對讀者來說,也并無損失。
如此說來,“求甚解”就不好了?當然不是。有些書,特別是好書,一定要像朱熹那樣,“精閱細讀,融會貫通”,原因很簡單:它是值得的。
其次說說“讀破萬卷”與“讀破一本”。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但要真正做到“破萬卷”,并非容易的事。一個人即使從生到死,手不釋卷,所讀書籍也很有限。而且,別人的書你讀得再多,如果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消化吸收,靈活運用,那就永遠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學者唐弢那句“博覽群書,讀破一本”的名言,倒是頗有見地。
閱讀經典和精細閱讀是對“讀破一本”的高度概括。“經典”雖說不上一字抵一萬字,但一般而言,它的思想內涵與知識含量是其他圖書所難以比擬的。精讀經典,認真鉆研,得到的收獲將更多。
當然,“讀破一本”必須建立在“廣采博學”的基礎之上。舍此,就會顯得“勢單力薄”、閱“力”不足和缺乏后勁。作家賈平凹在《讀書示小妹生日書》中說得有理:讀書首先不能狹窄,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廣泛涉獵。但又切切不要忘了“精讀”,真正掌握本事,全在于“精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這叫享受;第二遍是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還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讀書求知的辯證法絕非僅此,然而道理大致相通,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多可融會貫通。讀書得法,自然事半功倍。
(編輯:高晴)